1.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是资深心理咨询师、销量超百万的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的成名作,已重印二十余次,销量数十万。武志红立志从宏观和细节上写透中国家庭的伤人之处 ,实际上通过这本书他做到了--这本书对中国家庭的“经典”现象,用心理学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
这本书就像是理解中国家庭种种怪现象的一个开关。看完这本书,你会对生活中太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有所理解:樊胜美的愚孝;邱莹莹的没有主见;家长热衷于逼孩子上进;好学生的自杀;婆媳大战的根本原因;特别恋母的男人;好女专恋渣男等等等。
作者将书分为四大内容:婚恋关系、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学业的关系以及中国式家庭的总结。全书37个大章,每一章,都有很多小主题,理论基础先行,辅以现实的案例和知识总结,力图让读者有更多的收获。
而上述所有中国式怪现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心理上的答案,甚至你会在众多的案例中发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有可能会发现很多次。
大多数人都是在无意识地过生活,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身上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而不自知。在这种状况下,很难体察自己,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理论和案例,会颠覆你对“旧我”的一些认知,启发你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义,启发你去寻找真正的自我,爱上自己。
2.
笔者在看书的过程中,触动最深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即亲子关系问题。看书过程中,父母和我相处的过往,像电影一般在脑海中闪现,委屈、不甘的情绪都被激发,数次痛哭流涕,浑身颤抖。
情绪的释放让我对过往释怀,同时也让我对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得以幡然醒悟。本文重点探讨第二部分亲子关系,婚恋关系和对待孩子学业问题的感悟留待下篇。
亲子关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母婴的关系(母亲对婴儿的关注决定了婴儿形成自我)和父母与孩子的分离(即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不替孩子做决定,不控制孩子,给他成为自己的自由)。
因此,一个人成为自己或是自我实现,有两个必要条件--来自父母的爱与自由。爱是我们形成自我的基础,自由是我们形成自我的必要条件。还有一点是这边书所忽略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努力,即我们追求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父母对我们的影响3.
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在意父母和别人的态度?这源于于婴儿期母爱的缺失。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理论,说明母亲对于婴儿的存在感、完整的自我的形成起到决定作用。在母子关系或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就是爱。
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拥有完整自我,在他婴幼儿时,看见他,关注他,喜欢他,细心呵护与关照他,这一点至关重要。
而中国大多数母亲都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她们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这源于国人的习惯性认识--三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怎么对待他们都可以。其实这大错特错,孩子越小越需要妈妈的细心呵护与关注。
一、缺少母亲关注的孩子,缺乏存在感,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因此对别人的反应和评价极度在意,他的存在感依赖于别人良好的反应,他的价值感依赖于父母和他人的认可。
这让我明白以前的我为什么那么“玻璃心”:因为我很在意父母和别人的态度,我的存在感依赖于别人好的反应,不好的反应会瞬间让我的心碎一地。这是我和其他“玻璃心”们的心理机制。
解决办法:尊重自己的感受,肯定自己的感受。
二、被母亲漠视的孩子,通常会极力讨好母亲,他们的自我是围绕着母亲的感受而建,这是他们亲近母亲、求得母亲关注的唯一方式,导致他们形成迎合者的性格。他们长大了,会自动寻求他人的感受,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转,为别人而活。
这解释了很多女人一味地为配偶、孩子奉献,却不会爱自己。这些女人把老公、孩子收拾的体面干净,却不舍得给自己花钱,最终沦为“黄脸婆”。以前我也是这样的女人之一。
这也解释了樊胜美的愚孝,都是源于母亲对她的极度漠视,她为了求得母亲的关注,只有拼命的达到母亲的要求,一味地奉献,而她的结局依然还是被母亲漠视。
曾经我也非常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也是因为父母对我的漠视,父亲过于放手、母亲过于控制,根本上都是没有看见过我,看见过我的感受,我心里是那么的想让父母看见我,重视我,因而拼命的想达到他们的期望。
解决办法:放下对父母看见我们的执着,找到自己,拥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爱自己。重要的话说三遍。
4.
为什么很多成年人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这源于成长期间,父母不愿主动与孩子分离和控制孩子,替孩子的人生做决定。
中国父母大都不愿对孩子放手:只要求孩子听话,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做。这是对孩子进行包办式的溺爱,行控制孩子之事实,而不自知。孩子长大后,像父母一样控制下一代,形成了恶的轮回。
一、孩子在成长中,不断否认自己的感受,以父母的喜好为基准,放弃了自己所爱,渐渐放弃了自我,最后在父母的价值观中,迷失了自己,成年后反而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这解释了好学生的自杀,当他彻底丧失了自我,也彻底丧失了生命的活力。
上述失去自我的过程,也是我的感受,我在经历了一系列“证明自己”的惨败,万念俱空后,才摒弃了父母对我的影响,看清自己的真心,找到了自我,爱上自己,才能像现如今这样坦然的活着。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天如行尸走肉般活着,那种感觉真是可怕。好在找到自我,爱上自己后,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现在每天心里都是快乐的。
解决办法:观照自己的内心,辨别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追求自己的真爱。
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听从父母的意见,接受父母的安排,得不到成长锻炼的机会。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依然依赖父母,没有主见。
邱莹莹的没有主见,凡事听父母和朋友的安排,就是典型的父母控制包办的后果。
我到现在也是这样:非常没有主见,一遇到事,就六神无主,想问父母、老公拿主意,因为我习惯了父母的安排,习惯了他们替我拿主意,从未替自己做过主。
解决办法:自己做决定只是一项可以练习的技能。做决定前,找一张纸,列出做这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大胆去做,没什么好怕的。爱上自己做决定。
5.
这本书第四部分的总结,作者抛出了密集的现象,却吝于给出解决办法,好似一位作家详细描绘了主角的苦难,却吝于写出主角的出路,导致这本书就像作者内心的巨婴似的,体型足够巨大,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笔者看完全书时,心里竟然对父母充满了怨怼。
窃以为心灵类书籍,不但要列出种种心理问题,还要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给迷茫的读者以指引,这样才更有积极意义。
作者忽略了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不能,于是又看了几本心灵自助类书籍,提炼出以下一些简单具体的方法:
①.与父母和解。没有完美的父母,他们也是其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我们只有努力从我做起,发扬父母的优良品质,但坚决切断切断恶的轮回。
②.与过去和解。接受过去发生的事实,事情已然发生,不可更改,逃避会引来更多的痛苦,正解是接受。正视过去,哀悼过去的自己,过去的自己已经死了,跟他说再见。②
③.选择新生,开创属于自我的新记忆,用新的积极的记忆填充自己。对自我的重新认知要每天练习,每天给自己灌鸡汤,每天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积极觉察自己的每一个细小进步,肯定自己。
④.仍然为过去的记忆保留一席之地。当旧记忆来袭时,不要抵抗,像外人一样体察它,慢慢的旧记忆就不会给你带来痛苦。
⑤.辅助技能:冥想。冥想能让人更好的觉知当下,体察到自己思绪的流动,更好的感知自己,与自己建立更好的联系,让人更好的把握自己,活在当下。
⑥.推荐运动:瑜伽。瑜伽是一种慢运动,通过动作的平衡,使练习者专注于眼前的动作、一呼一吸,专注于当下,练习后使其情绪稳定、头脑清静,帮助其更好的应对每一天的挑战。
注意,以上解决办法都只是一种技能,不是虚无缥缈、抓不住的东西。所谓技能,是可以反复练习的东西,是越练越娴熟,越练越自信的东西。为了更好的爱自己,反复练习吧。
虽然这本书有一定的缺陷,却自带警醒和启发我们爱上自己的功能。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生而为人,必然带有我们自己的使命。
尊重自己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遵从你的直觉和内心,爱上自己,勇敢的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