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我要做的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读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动在感动和思维中,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所在。
就地取材:一年级课堂上学了厚薄不等的十几本“读物”。开学第一天,每一个学生拿到一本我编辑的小册子,有熟悉的儿歌”“汉语拼音情景歌”“同学的名字”等,在学生不会拼读音节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识字。
有教无类: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的影响各不相同,学习的速度和深度也有很大差别,“海量阅读”不强求达到同一标准,我根据每一本书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星级目标,学生能达到“一星级“目标就算完成了任务。比如在低年级,“一星级”目标一般是读熟课文,“二星级”目标是”读打印出来的字词,三星极”目标是理解文章的意思。
而到了中高年级,理解文章大意是最低要求,因为低年级孩子擅长背诵,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背诵能力减弱。
对部分学生应降低要求,很多知识从要求“日日清”“单元清“到“日后清”。
一册教材上出现的音节拼不熟练而需紧,学困生能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按顺序念熟就行了,仅用三周教完拼音,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着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卡片,放在铅笔盒中,学生拼读时经常对照卡片查找字母,时间长了,每个学生的拼读速度都提上来了。
识字也是这样,在低年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很熟,但单独挑出生字就不认识。大量阅读,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也就认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