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来到我们城内小学后的第一节公开课,我讲的就是《送元二使安西》,犹记得当年教学的环节:解诗题、释诗意、明诗境、悟诗情,40分钟的课堂,最后一部分没有进行完。现在回头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把释诗意放到预习环节,把明诗境动笔写的环节放到课后作业。
当时这样的设计也是学情所致,我们的学生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必须领着逐字逐句释意,这一基础积累占据了文言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现在学生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布置的预习作业能保证一些效果,就节省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放到今天在让我讲《送元二使安西》,我会把第二、三环节一带而过,末了设计送别主题的诗歌,以一带多,应了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千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假期读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她“十分钟学完一首古诗”的做法让我大开眼界:
语文教学至简为上,人生法则从简如流:“好读书,不求甚解”,学新东西谁不喜欢?第一遍听录音时教室里一片静寂,第二遍,第三遍时要求孩子们模仿着小声念,我悠闲得很,有精力去注意他们,那些不张嘴,不看书的小家伙一偷懒就会被我发现。
“海量阅读”与“文本细读”:细读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但教学应该化繁为简:“教师的文本细读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或批作业时,当你晚饭后在家里优哉游哉坐拥书城的时候,当你和一家老老少少在节日里享受天伦之乐时,当你和朋友把酒临风谈天说地时……面对《送元二使安西》的“渭雨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会激情澎湃吗?讲课前非要想方设法酝酿情绪,深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要强迫全班几十个小孩子“体会”,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一首浅显的古诗会背就行了,当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与古诗相近的场景,产生契合的心境时,曾经背诵过的诗句就会自然涌上心头。现在还是利用宝贵的童年时光多让孩子们背诵一些优秀的诗篇吧。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做法是淡化理解,强化朗读。朗读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补充文字上的不足,古人就有“三分文七分读”的说法。学生听了这种生动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产生朗读的愿望。
海量阅读要强化诵读难点:“海量阅读”对所学文章不能平均用力,简单的文章可以略读,遇到写景状物、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老师首先要示范,因为这类文章对小学生来讲阅读的难度较大。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和易错的字词进行示范讲解。这是因为: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词与词之间看不出界限,阅读时往往掌握不好停顿,而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比较慢,因此强化读生疏的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当学生认读2000字之后,强化的重点由认读字词变为积累语言。
根据韩老师的要求背诵口头填空题,小孩子两三遍就能背过,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复述故事时,不只会转述大概意思,还能把关键词说准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