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近期写了几篇有关高考和中考的文,阅读量蛮高的,留言者也蛮多,褒贬有之。
每一条留言,无论褒扬还是批评,于我而言都是珍贵的反馈。文字的力量在于引发思考和交流,读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恰也证明我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大家的心弦。
听闻有些人对我此类文章颇有微词,比如说:不应该老是拿一中与二中的成绩进行对比,不应该拿县城的成绩跟别处的对比。不应该...听到这个消息,确实感到讶异和困惑。
因为在我的文中,未有过任何出格的言论,我所做的,仅仅是将客观事实呈现出来,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个真实的教育观察视角。
但静心细想,也能够理解一些担忧。或许我的文字无意间触动了某些敏感的神经,引发了不必要的争议。
但不可否认,真实是最有力量的。我所陈述的事实,并非为了贬低或抬高任何一方,而是希望能引发大家对于教育现象的深入思考。
一千个读者或有一千种看法,这也是网络及文学领域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那些批评的声音,应虚心倾听,有则改之;对于肯定的话语,应视为前行的动力,无则加勉。
写这些文章的初衷,绝非为了制造矛盾,而是希望家乡的教育越来越好。在当今社会,教育始终是备受瞩目的核心话题。然而,在我们关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做到了理性对待?
教育,绝非仅仅是一场围绕分数展开的激烈竞赛。当我们过度执着于考试成绩,将其视作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时,我们便不知不觉陷入了一个狭隘的认知陷阱。成绩固然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它远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内涵。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自怀揣着独特的天赋和潜力。有的孩子逻辑思维敏锐,有的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有的则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我们应当怀着尊重和欣赏的目光,去发现并培育这些多元的才能,而非仅凭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价值。
对于拥有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应当思考如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其他地区提升教育水平;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更要坚定信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条件,结合本地特色,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听闻很多学生上课打瞌睡,早上第一节课,下午第一节课,都沉浸在浓浓的睡意中,哈欠连天,没有精力学习,老师同样疲惫不堪,无论学生还是老师,下课十分钟都立马可以睡着,仿佛是一块永远电量不足的电池,整天都在打疲劳战,就算马拉松,也有个极限,长此以往,以学习效率吗?是否要重新审视下作息的安排?
话说回来,在留言中,有些人指责学校和老师无所作为。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不能将教育的全部责任推卸给他们。家庭同样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的言传身教、关爱与支持对孩子的成长举足轻重。社会也应当为教育构建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减少功利主义和浮躁之气的弥漫。
我们要明白,教育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更在于培育出有道德、有良知、有社会担当的合格公民。
社会各界,包含家长,老师,学生本人,都应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教育,以包容的胸怀接纳教育中的差异,以长远的视野规划教育的未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下一代缔造一个更为公平、优质、充满活力的教育天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