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书笔记5
――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
我想检讨发生分离的三个地方: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我们自己自我保护的心灵中和在我们主导的认知方式中。要摆脱病态的恐惧,我们既不能靠技术手段也不能靠结构改革,而是要深入了解恐惧主宰我们生活的方式和原因。――帕克·帕尔默
读了这一章,我才懂得原来教学中那些说不清的感受,居然可以称之为恐惧。
帕尔默先生说:如果想发展和加深对优秀教学起关键作用的联结能力,我们必须先看透这种不合常理的、但有强势的“分离”生活,并抵制之。
是什么阻挡我们过一种联系性的生活?是什么使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跟学科分离,使得教和学脱离我们自己的心灵?
从表面上看,有以下几方面:隔离教师和学生的等级系统,被学科分门别类的知识领域,学生和老师都得提防着同辈竞争,教师和管理者产生意见分歧的官僚主义。
事实上,真正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分离、和我们的学科分离的,却是根植于最压迫我们内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惧。
我们恐惧教学设计是否完全符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是否能够完成,我们恐惧课堂活动不够流畅,期待学生赶紧说出答案而不去想他们为什么回答不出来,是没听懂问题还是害怕出错,我们恐惧那几个调皮捣蛋捣乱课堂,恐惧其他人被其吸引而回不来……
学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害怕自己学不会,听不懂,他们害怕课堂上被提问,害怕自己不会或者出错,他们害怕自己的小动作被发现,尤其是偷偷写其他科作业被老师没收,他们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
因为这些恐惧,我们和分离的结构连成一气,感觉这样就可以使恐惧和异己的“他者”直接相对,不管“他者”是学生、同事、学科,还是一种内心自我矛盾的声音。
但实际上,并不存在挑战我们的“他者”!
而很多恐惧的根源恰恰是我们与学生的关系上,可惜我们往往没有清楚地、始终如一地看到这一事实。
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因为从某种角度来分析的话,由于恐惧产生的行为,正好是沉默、退缩和玩世不恭。
就拿玩世不恭来说,他们的恐惧在于担心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他们就故意显示出他们在别人看来玩世不恭的样子来。
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到他们的声音。
这个时候,我们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会在将来不远的一天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恐惧呢?帕尔默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置身心于我们的恐惧之中,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论点。
我们不必在恐惧中进行教学,而是可以试着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得以转变,从而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中教学。
抱着这样的态度,我们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有一种渴望,对我们自身和世界的他者亲密无间地生活这一状态的渴望。对他者不再是恐惧和排斥,相反,向往与他者建立起一种共同体的关系。
同时,我们会觉得自己面对的世界像天空一样开放和开阔。我们的内心将会容纳不同的思想和不同想法的人们。我们逐渐战胜恐惧,走向整体。
尊重来自内心的渴望,不切断自己与学生,与学科,与他人以及自己工作环境之间联系的渴望之后。蓦然发现,超越恐惧原来这么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