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无畏来源于无知。——刘慈欣
经过两个半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五、六年前就买来的几本书,那是几本曾经被我嗤之以鼻的书,虽然被无数人推崇,可我却看不出它的好。为了打发每周上课路上漫长的地铁旅程,我再一次翻出了这本书,没想到这一次,我也成了曾经嗤之以鼻的那些人。
《三体》到我这个年龄才读完,在同龄人中已经算很晚的了。几年前刚刚拿到这套书时,冲着它的盛名,我曾经虔诚地坐在图书馆,饱含仪式感地翻开了小说的第一册。彼时正处在我读书的高峰期,刚刚结束了余华全集,同时读着张贤亮的一众伤痕书,长期沉浸在那段过往的历史中,突然出现的叶文洁、红岸基地、文革,这些莫名其妙串联在一起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让我倍感无厘头,艰难地读了几十页后,再也无力继续翻看。功底浅薄的文字、脱离写实的臆想,让我很难从刚刚形成的历史印象中抽离,所以,只一个下午,《三体》遍回归了书架,静待着它的下一次临幸。
大三暑假我留校准备考研,在大连并不炎热的夏天,利用复习的间隙,坐在之远楼五楼的窗前,伴着碧蓝的大海,一口气读完了路遥和刘震云的全部作品,从此对朴实却饱含技巧的文字表达尤为中意。农村和小市民的故事读多了,就想着换一换口味,扫一眼书架,除了武侠和历史,只剩下最角落的《三体》似乎再无同类。所幸第二次拿起了第一册,这次再无曾经的仪式感,只是无聊的午后坐在窗台上闲读,借以抚慰清爽的海风。只是这一次,大刘的文字只坚持了十几页。对比一众文学家的著作,大刘的文字实在是太过寡淡,句法、辞藻皆与前几位相去太多,正沉迷于文字的我实在无法忍受。于是,《三体》第二次被我抛弃,这一弃,就直接沉到了箱子的最下面,至今都没有再拿出来过。循着对文字的偏执,那段时间偶遇了野夫先生,终日沉醉他绚丽的表达中,喜从中来,悲从中来。回顾这一段阅读,基本可以总结为关注在小人物在大历史中的沉浮,这些作家的笔法和内容深刻地影响了我后来的写作。
直到最近,又一次打开了《三体》,当然,读书的地方更加随意,纸质书变成了电子书,读书的地点变成了喧闹的地铁。可这一次,再没停下来过。很多人、很多事就是这样,时机,这个难以捉摸的东西总是到处作祟。前段日子的阅读基本以军事和政治类的书为主,而这两者恰好把人类对未来的愿景、对科技的畅想展现到了极致,因为那里满含着人类自身所无法解答的一个疑惑——我们如何对待人性。用非人性的方式重塑人性,用人性的方式毁灭人性,这种矛盾在人类千年历史上不断的重复。而《三体》正是以一个极为宏观的视角,抛开对微小空间和个体的特别关注,转而以悲悯和冷酷两种态度,表达了作者本身,对于如何对待人性这一问题的思考。
读书其实和吃饭一样,老爸年轻时候甚爱辣椒,以至于我也是无辣不欢,吃个馒头都要配上半瓶老干妈。可随着这些年各式佳肴的轮番招架,倒是每次吃到馒头都只愿意细嚼几口,品尝长辈口中“面味”的味道。这一次读大刘的《三体》异常轻松,反倒是野夫的新书《活着为了见证》在书桌上放了很久,至今没有读完下半本,刘震云的新书《吃瓜时代的儿女》几周前拿到手,也是安详地直接躺进了书架。从最初接触各类文学开始,一直被文字所能展现的力量而震撼,但我曾一度把这种力量等同于文笔,确实,好的文笔更容易迸发更强大的力量,以至于这种错觉逐渐变成了偏执般的着迷,乃至在野夫之后,甚至一度觉得大多数文字都变得乏味而无力。随着这些年阅读的逐渐深入和对人的更多理解,文笔的光环渐渐褪去,文字本身的魅力逐渐体现。伟大的文学作品,绝不拘泥于一字一句的斟酌,而应当是文字与作家的思想组合在一起,在文学的世界里搭起一根上指九天,下潜千里的柱子,独自撑起一片天地。《三体》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大刘的文字不浮华,但当我们真的深入到三体世界的宏伟和星际历史的庞大之中时,一个巧妙的句法和一个精巧的用词,显得是多么无力。曾经对《三体》的看低,大概正应了大刘这句话,“你的无畏来源于无知”。
所以,《三体》没变,它一直在半人马座安静的观察着。变得是人,就像三维的我们无法理解四维的世界,经历了一次技术爆炸后的我,开始发现原来地球之外,还有一个我曾经无法理解,但却高度繁荣的三体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