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冰魄骸
谁是谁的守望者,谁又守望着谁?人生就这么大,你找到一片麦田开始守望了吗?
说句实话,《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不太适合我,在读完全书后,我没有获得太多的体验。甚至一度怀疑,这本书我是不是看了一本假的。但也不得不说,其中也有部分值得称赞的部分。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借鉴了意识流的手法,对霍尔顿的心理进行了细腻的刻画。
在这本书里,充斥着世界的污浊和黑暗,主人公霍尔顿厌恶这虚伪的世界,期待追求着纯真,有人说,霍尔顿是在用自己的个人行为道德的沦丧,在抵抗异化的社会道德的沦丧。我难以给他下一个定义,我只能表达出我对他的看法。一个满口秽语,极度的理想主义,和社会格格不入,说他坏他也没坏到哪里去,说他好,他又再做着一些疯狂地事情,难以理解,退学什么的压根是常态。就像书中说的“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的活着”。无论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剖析,都让我难以对霍尔顿产生好感。
霍尔顿希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说“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只是他的一个希冀,就像我们希望成为天使,引导守护着世界上的人一样。
书中出现了不少经典的名句,其中我最喜欢的,大概就是这句了: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生命中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你总会遇到值得高兴的事情,也会遇见让你悲伤的时候,我们无法一直深陷其中,只能学着朝前看,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能接受的。如果你曾摔过跤,那么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就要记住曾经的教训。如果你曾被别人指责,而你不必耿耿于怀,如果你一直纠结不放,就给自己的内心上了枷锁。如果你不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一直抱怨,不如放下成见,慢慢学着改变。
书中还写到“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感觉这句话很有味道,让我想起张爱玲的一句话“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成长、生活,不总是绚丽多彩的,再华美的衣袍,也有残缺的部分。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守望者,每个人都有一片麦田,希冀着安宁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