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

作者: 月岛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17-06-22 11:09 被阅读86次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成了一个高贵的举动,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读书成了思想者的代名词。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又成了一个装逼的行为,大家都刷微博聊段子讲八卦,而你捧着一本书,竟然格格不入,甚至还要面临旁边异样的眼神。

    读书,三岁的小朋友都知道的一件事,怎么就这么难解读。

    如果要问为什么现在人都离不开手机,有人说因为手机可以了解各种信息,有人会说手机可以获取只是,也有人会说手机有好玩的游戏。

    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心情愉悦,这些读书也可以满足。如此看来,读书和手机都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方式罢了。

    无所谓读书高贵与否,装逼与否,它仅仅是一个行为,和玩手机一样的行为。

    2

    既然说到读书只是路径,读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任何行为都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改变,无论好坏。读书亦然。

    英国剧作家琼森曾说过,一个人的天性,决定了读书这条路引导你的方向。而天性何来?内心的思想再加上日常行为决定。

    思想可以影响行为,行为可以成为习惯,习惯可以改变性格。

    读书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有的书中有颜如玉、黄金屋,有的书里是毒素,是垃圾。这些判断源于天性,也就是思想和行为的结合,也就是知行合一。

    现实中有一些情况是思想和行为并不能同步结合的。但这并不影响阅读带来的改变。读书可以检视自己,激励自己,再进一步从行为上进步,就能慢慢实现“知行合一”,这也是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

    3

    曾经我辞去国企很稳定的工作,也心心念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家里长辈跟我说了一句话:“你读书太多了”。当时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跟我一直以来的读书理念相悖。我们被灌输的理念都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长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说我读书太多了?

    后来我还是执意离开体制,去远方的城市。在离家一千公里以外的城市里,我作为一个异乡人,抱着自己的梦想,去寻找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当我来到大城市,我找到小城里没有的自由的工作环境,遇见各色思想活跃的人们,经历过的全新的生活,再加上书读的越来越多,我慢慢明白了当时家中长辈说过的话。

    如果站在他的立场,明白他的想法,就不难理解他所说的“读书太多”。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切实的社会经验,刚刚毕业,尚处在象牙塔门口,还没有真正见识过这个世界,他担心我为了一腔热情,而走错路;还有一个原因,在长辈的心中,作为女生,生活以稳妥最佳。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就足够了,以后还是要把相夫教子作为生活的重心。这么一想,读书自然就不必成为生活里重要的一件事。

    读书给我带来的思考,再加上我越来越丰富的工作生活经历,我明白长辈的用心,也理解他们,我越来越不能同意他们的想法。

    长辈的想法和他认可的行为没有错,我的想法和我认可的行为也没有错,但是,如果违背自己的想法,做他认为对的事情,我会像被撕扯开了一样别扭痛苦。

    4

    读书,是获得信息的渠道,是深度思考的载体,但终究它只是一个行为,一个方式。毕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取代读书。

    这也就不难理解,有人认为不读书的人没有未来,而有的人会坚持“读书无用论”。无论读不读书,任何人都有未来,只是不同而已;判断读书有没有用,这也都是主观的想法。

    难道读书就没有一个更深度的解读了吗?

    我认为有,那就是寻得愉悦和信仰。

    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很多,读书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是不能取代的。节奏太快的时代,我们来不及消化的东西太多,还有很多东西还没有感知就已经消逝。而读书带给人的沉静和思考,能够让人寻得一片净土。

    读书的人的内心是丰富的,也是平静的,就像在草地上仰望星空,广袤而浩瀚。

    读书可以有活跃的思想,千百年的思想汇成文字,纵然人已逝去,但思想会共鸣,不会孤单。

    读书可以是向内的,又是向外的。内可自省,外可传承。

    读书只是一个个人行为,我喜欢读书,但不需要去证明它有多么优越,或者它是多么真理的存在。

    回到正题,到底该如何理解读书?要理解读书很简单,它只是路径,而终点却是生活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ax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