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图片学解说哲理Mine谁的青春不迷茫?
社交的本质 | 一篇文章终结你所有的社交问题

社交的本质 | 一篇文章终结你所有的社交问题

作者: 风墟 | 来源:发表于2016-10-12 21:45 被阅读27840次

    社交在本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情社交」,一种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换,且绝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这种共情类的需求。

    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他的共情社交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在同一年龄与阶层中,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能力越强、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共情社交就会越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朋友越少,越长大越难和别人交心;还有为什么两个原本社会地位一样的人,其中一个发达了之后就会疏远另一个的原因。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当他社会阶层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越成熟、越独立的人就越是对共情社交不在乎。

    因为他们的人格和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足够完善,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他们都不需要“朋友”来给他们提供支持。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说了,那还有一些明明心智很成熟、也很热爱社交的“交际花”,这又如何解释呢?

    那是因为,那些交际花要么只是单纯地喜欢「和很多人一起玩」这件事而已,就和一个人喜欢骑马、喜欢打球一样。

    他就算不和这群人玩,和另一群人一起嗨也是一样。

    即便他长期的喜欢和某一群人一起玩,那也是因为就像你骑马时特别喜欢某一匹,打球时某一球拍用的最顺手,仅此而已。

    只不过是当面向的对象变成人时,也多多少少的会被掺杂上一些情感的因素。

    要么是他建立这么多的社交关系只是为了筛选出足够有价值的「功利社交」的对象,他在做的事情只是依托着“社交”这一表象进行互利伙伴的挑选与关系建立罢了。

    功利社交是指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功利性社交在小孩子一开始挑选玩伴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

    比如在班级里面大家都倾向于和零食最多、玩具最多的小孩做朋友;

    我们都喜欢和不会欺负我们、不会抢我们东西的人一块玩;

    如果你的干脆面每天都分给一个小朋友一半而他却从来不分给你,那你最后会放弃这个朋友;

    随着一个人心智的完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会越来越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即一段社交关系能带给他怎样的利益,和这个朋友继续交往有没有价值,甚至是和一群老朋友一起吃饭还有没有必要。

    「功利社交」有两个基本前提:

    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在人际交往中的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个信息的范畴内。)

    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的传递。

    而有效是功利性社交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产生功利社交行为之前基本上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当我和你产生社交时,我们的交流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闲扯和浪费时间的各说各话。

    一个最起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双方所表达的意思。

    你和一个没玩过LOL的人谈论补刀和打野技巧,和一个不懂金融的人谈股票,你给一个廉洁公正的领导送礼希望提拔你,那么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意义的。

    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水平并不仅仅只是指社会地位。它依据的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的评判标准。

    比如你是个百万富翁,你最喜欢看别人翻跟头,那么一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乞丐还是白领还是小商贩对你而言都是有价值的。

    那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也同时渴望一个有钱的朋友,那你们的价值水平就算是“对等”的。

    而如果这个翻得一手好跟头的人视金钱如粪土,他只喜欢会踩高跷的朋友,那你这个百万富翁对他而言就是无意义的,你们的价值水平就并不对等。

    功利性社交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差距极大,你很清楚这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可能给你带来丝毫的利益,那么这段社交关系对于你而言就是无价值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舍弃。

    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他对共情社交的需求会下降到几乎为零。旧的社交关系只有在两个人还能够产生有效交流的前提下才能继续维持。大多数情况是:你的那些比你强的朋友默默地舍弃了你,而你也悄悄地舍弃了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当我们能够分清这两种社交时,其实很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因为许多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就在于人们对于社交的认知是不清晰的。

    一个最常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把这两种社交类型混为一谈。

    最常见的就是: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比如:

    因为你在国外,你的很多朋友不给你代购费找你帮忙代购,你拒绝,他们就说你不够朋友;

    因为你是学英语的,你朋友找你帮忙翻译论文,你费心费力帮他弄完最后连句谢谢都没有;

    因为你是学摄影的,朋友就让你“免费”给他拍照,并以“不就是按几下快门么”为理由;

    这些都是典型的分不清社交边界的表现。

    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一向是将功利社交与共情社交混为一谈。

    “朋友就是要相互帮助的,朋友就是要互相麻烦的啊”这种观念在国人身边普遍流传。当你的一个“共情朋友”向你提出“功利需求”的时候,如果你拒绝就会背上“不够朋友”的恶名。

    这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往往还会被美其名曰“够义气”、“显得亲切”、“有人情味”等一系列「高大上」的概念。

    所以在中国「经营人脉」的方式就是「拉关系」,先和你套近乎,成为“朋友”以后再提出「功利性需求」对方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

    这本质上其实就是:试图通过建立「共情人脉」来从对方那里获得「功利性」的利益交换。

    正是因为「中国式边界不清的社交」模式,才会令很多人迷信于“人脉管理”,“为人处世之道”,“社交技巧”等等这些「无用」的鸡汤。

    那些所谓的面试时捡了纸团获得了好工作,谈生意时对方看你很有礼貌就和你合作等故事,全都是没有过真正的社会经验、或是忽悠涉世未深的学生的YY鸡汤而已。

    老板、HR、需求方等没有人是傻子,当一个价值比你高的人决定是否要和你建立「功利性」社交关系时,那只取决于你在这段「功利关系」中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老板招人最根本的看的是你能否将工作做好,即便在考虑你的品行时也是在借此衡量你在工作岗位中的价值和是否足够稳定。有礼貌、会说话等这些只能是在你「价值足够」的前提下才能起到一点儿锦上添花的作用。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观念对于人们思想的革新,现在的中国那些过去的社交观念正在逐渐被革新,无论是职场、情场、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的思维都更加的偏向于现实性、且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渐的更加清晰,过去的那一套靠“情分”来办事的法则已经在逐渐失效。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共情朋友」你只能理直气壮地向他提出共情类的需求。比如当你难过时可以要求他陪伴你,当你无聊时可以叫他一起玩,当你开心时可以拉着他一起疯。

    但是当你们涉及到「功利性」的交际时,你应当按照「功利社交」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

    你的朋友再有钱,当你危难时他借钱帮助你这从来都不是理所应当的、这也绝对不是他的“义务”,你应该对此怀有感恩,并写下欠条算明利息。

    至于他要不要利息或是把这钱白送给你不要换了,那是他的事情,你应该意识到的是「共情朋友」从来都没有义务对你做出「功利性帮助」的必要。

    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当你的「共情朋友」向你提出超出边界的需求时你完全有百分之一百的权利拒绝他。

    决定是否帮助他的选择权完全在你手上,你不应该为他的不幸或问题负责,你也完全不需要在拒绝了朋友的请求时心怀愧疚,而对方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利因为你不帮助他而指责你。

    同时由此还可以延展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讨好别人

    这个讨好不仅只是那种明显的、或是病态的低姿态对别人无底线的讨好,而是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对任何人的讨好都是——无用的

    当人们在面对价值比他高的人时,几乎都会本能的感觉到不同程度的「自卑」,这种自卑是源自于动物本能的对危险的恐惧,因为自然的生存法则是比你强大的个体拥有杀死你的能力和权力。

    因此当人们讨好别人时,其实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有第二个动机是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获得对方的好感,获得称赞,获得亲密感,获得对方掌握的信息,获得对方手里的资源,等等。

    有很多人被自己总是会去讨好别人而困扰,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总是习惯性的会在别人面前摆出低姿态这一点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会在面对别人时不由自主的放低自己的位置。他们很想不再去讨好别人,但却又总是控制不了自己。

    实际上任何一个惯于讨好的人只要理解了一点之后马上就能停止讨好了。

    他需要理解的就是——讨好无用。

    讨好起不到任何作用,讨好不会令别人喜欢上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接受你,讨好不会令别人看得起你,讨好不会让别人愿意平白无故的就帮你,讨好不会令别人把有价值的信息透露给你。

    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这只取决于你自身的价值和你所用的手段。除非你只是一时的把讨好作为一种手段去和别人拉近关系,否则你只是在做着一件很蠢的事。

    因为讨好不仅无用,还会令别人认为你是低价值的,你越讨好越是会不受人待见,你越讨好越是会被别人不当回事。

    你理解了社交的本质,你理解了别人如何对待你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是谁、取决于你的价值,然后你还需要学会一种交际方式,你就能不卑不亢的和别人相处了。

    这种交际方式叫做「对事不对人」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与人相处时都已经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做价值评判与动机揣测,同时还会很容易在情绪出现波动时严重影响到理性和思维逻辑,尤其是在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几乎所有人都会由“讨论”变成“维护自己的观点”。

    从你的角度而言,你要在和别人沟通时停止对别人人格或价值上的评判,而仅仅是阐述事实。

    比如:小李你这个工作做得不好而不是小李你这个人真没用;

    阿强你在我危难那次没帮我而不是阿强你真没义气;

    小赵把狗熊推粪坑里了而不是小赵真是个智障啊;

    从别人对你的角度而言,当别人说你某事做得不好、某一行为有失分寸、某一场合举止失礼时,你应当理解为那的确只是对你的行为的评价、而不意味着对你整个人的否定。

    而同时,当一个人在与你沟通时总是对你做价值评判,或是借由一件事情攻击你、否定你,你应当意识到这绝对不意味着真的是你不好,而是对你做评判的人愚蠢且被情绪冲昏了头脑。

    如果你发现和一个沟通时经常会由就事论事的讨论转变为由情绪控制的攻击,那你应该直接放弃在今后和这个人交流的必要。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每次当我告诉别人:你最好放弃这个朋友、也许绝交是更好地选择、你应当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的时候,他们总会觉得我的这种观点太无情、太自私了。

    他们认为我对「友情」太过不尊重了,对待朋友也太过的随意。假如是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的话也能轻易放弃吗?再说如果按照我的这种对待朋友的态度那估计身边的朋友会很少很少。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做你的朋友的标准从来就不是“你们认识了多久”、“你们的感情有多么深厚”这些问题,而是随着你的成长也在改变着的你的新的择友标准。

    要知道「人是会不断改变」的这句话是在意味着,随着你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你的社交关系也必然要随着有所改变。

    而且在你没有明确自己的择友标准和交友原则之前,你所遇到的一切朋友其实只不过是“碰巧和你相遇的一些人”而已,你们只是因为每天见面,一起玩,一块聊天,然后就成为“朋友”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理论上来说你遇到的任何人只要和你相处的时间足够久就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了。

    所以实质上很多人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恰好认识了的人」而已。

    真正的「朋友」必然是有一定门槛、符合你的一定要求,并且由于社会交际的随机性,再加上每个人一生中能分配在社交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其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必然」是很少的。

    因此在对待社交时我们应该持有的一个心态是开放式、不强求、以自己的需求和评判标准为主导的。

    同时我建议你「尽可能的减少无效社交」。

    「当你的心智足够成熟/感觉自己在和一些朋友相处感觉很累/或者是你自己已经很清楚你不想再和某些人继续交往下去但碍于面子又不好直接终结关系的时候,你应该直接终结这些关系」。

    当然很多人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说:以自己为中心怎么可能交到朋友,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有求于人的时候你还能以自己为主导?

    同时他们可能还会担心:减少了朋友、很很多人终结了关系,那如果被群体排斥了怎么办?遇到了问题没有人帮忙怎么办?

    所以接下来的这个建议至关重要,并且也是我为你写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

    要注意,我绝对不是在玩成功学、心灵鸡汤那一套吹嘘努力的重要性、鼓励你追求成功。相反,我的观点是:并不是人人都要成功,人应该做他自己,应该追求「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去迎合别人。

    所以这个「提升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前提下。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你在做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够遇到「真正」的朋友。

    两个都在伪装,都在表演,都在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成为朋友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见到真实的对方,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磨合,又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

    所以这整篇文章都是为了让你明白: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社交和朋友不重要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需要在意这些,而是因为「朋友」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是在你「做好自己」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伴随而来的。

    所以虽然我前面的话语写的虽然有些偏激和看起来好像有些极端,但实际上我绝对不是在告诉你你可以完全不在意人际关系了,你就完全的无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非常强硬,不是这样的。

    你永远要记得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最起码的原则是:不要主动去得罪别人。

    我希望的是,你通篇看下来之后能够对社交这个概念有一个真正的理解和透彻的认识,然后你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才能轻松自然,不再拘泥于人情礼节、不被别人道德绑架,不错误的为别人的问题负责。

    其实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需要朋友。

    他们仅仅是从小被教育、模模糊糊的就被大人灌输了“朋友多了很好”“多和其他人搞好关系”这种概念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要多和别人交友的这种设定。

    并且,社会将没有朋友、不爱交际就定义为“孤僻的”、“奇怪的”,大人们都会认为孩子不爱交际就是不好的。

    实际上随着逐渐的成长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社交需求真的并没有那么的重要。

    可能我们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友情带来的快乐和开心,而是不得不伪装的痛苦,和早已疲惫的应付。所以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要勉强自己。

    就像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他们没有并不想多么成功,他们也不想做个好人,他们觉得衣服随便穿穿就好,他们觉得没必要为了权力地位金钱什么的活的那么累,他们想要的可能是那些只有少数人才想要的,他们并不想去关心房地产、汇率、股市等这些概念,他们可能觉得买房子装修好麻烦还不如租一辈子房子比较轻松,他们可能觉得并不需要亲密关系所以单身一辈子更自在,等等。

    但是他们却在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下,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追求着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伪装成自己并不想成为的人,挑选“别人会觉得好看”的衣服,做着“别人”会羡慕的工作,为了“物质”或是“稳定”而和一个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结婚。

    他们日复一日的这样生活着,她们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被痛苦和迷惘折磨着。

    他们来找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质问自己怎么了,他们迫切的想找到答案,为什么自己不开心,为什么自己活的这么累,为什么自己总是时常会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和痛苦,为什么自己总是很纠结很矛盾。

    其实答案很简单:

    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活着。

    他们并不真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在迎合别人的眼光,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为了让伴侣不离开自己,为了不丢失一份能户口的工作,为了不去面对自己所害怕的事物,为了避免错误和别人异样的看法,为了避免“未来”的风险,为了为“以后”做打算,为了…………

    这样的lists可以列到无限长,只要你还是要拒绝成为你自己,只要你还是要拒绝为自己负责,那么任何理由你都可以拿来当借口

    但是现在只要你愿意真正的活过来,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不再为了别人而活,只要你理解了人生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可以卸下那些伪装,你可以试着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制定开始新生活的计划,你现在就可以成为你自己。

    其实当你真的开始去做,不,甚至是你当你开始考虑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你所畏惧的那些其实都并不真的都是那么的困难,很多问题也并不是无解的而是只要你愿意去做,都的确是有解决的办法的。

    问题只是在于你有没有愿意去解决问题的决心而已。

    那么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已经在头脑中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他们对于什么叫做“做自己”,怎样“成为”自己这个问题还是会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因为当他们在思考怎样做自己的时候马上又会冒出来下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自己要做什么才算是“做自己”呢?

    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所谓的“自己”根本就不存在。

    那既然自己不存在还怎么做自己?

    不需要想这个问题。

    让自己放松,让自己感到舒服,吃你爱你的实物,买你喜欢的衣服,看你爱看的电影,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着急,慢慢来。

    这就是活着。

    推荐阅读:

    怎样在一年的时间里获得飞速的提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1365余俊杰:作者你好,以及楼上楼下的所有看观,我作为90后,以及一位孩子的父亲,我要对本文做适当的解读和理解。我感觉要不做个解释,很多人读了这篇会存在另一个问题――利己主义心理。/怎么舒服怎么来/顾自己舒坦/太过感性以及盲目等问题
        再说社交问题上,我们先谈谈什么是人,人的一生是从无知到求知其次自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里人从生到死都应该是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完善自己,学习每一个眼前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现在的自己,切不可早早去想定义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明天的你更完善。
        当自己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时候,自然而然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社交,该如何去接纳以及靠拢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但是脑海里不能认死理,完全不必为社交而带来情绪问题。那么社交也就清晰可见,处之泰然了
        例外文中说活着为自己做自己这句话是没有问题,但是文中对于为家人,为工作等解释不够极容易产生读者误导。那么责任和做自己这一点是否冲突呢,其实是不冲突的,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不足当成做自己而逃避责任的理由。有时候自己觉得累,不当当只是简单的扮演角色没有做自己那么简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你的责任到了,而自己还不够完善,还没实现自己的真真做自己的那个点,
        至于如何做自己,文中所写我认同,但我必须补充,人是要不断学习而认知自己的,绝不是简单的你以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去做自己,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不断调整方法,去不断修正自己,从而明确自己的目标,目的,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而努力,对心要包容,处事要从容
        1365余俊杰:@1365余俊杰 当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时候,所谓的共情,功利,孤独,独立,自由,随心,快乐等问题都不必去犹豫,苦恼,徘徊了,只有清晰的认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才会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才会给自己的行为,理由,心理找到一个合理的根据和理由,那么这样的人该是多么开心呢,辛苦与不易也会显得那么美感与快乐,因为你知道再辛苦那也是再不断实现自己,那也是在做自己。
        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社交就不必苦恼了,来来去去,轻松自然
        1365余俊杰:@1365余俊杰 当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才是真真做自己的开始,活着的意义不在于你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完善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自然而然也就是真真做自己的真谛了
      • 我不认识马云:前面分析很到位,后面部分以个人标准或观点做出的观点不完全赞同,但是一篇好文章,受益颇多。
      • 穆堯:我很赞成作者所说的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的混合,借着共情做着功利,有的时候冲着共情可以做着功利,但是很多时候其实不想去做,因为有违自身的价值观,但最后去帮他了,自己又感到违心,不帮有过意不去……优柔寡断
      • 現實世界:有些不明白的例子…
      • rongrongzh:朋友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在你做好你自己以后自然而然伴随而来的:+1:别人如果对待你取决于你是谁,你有什么价值。
      • f25d4bc769d1:一语道破,说到心里了。
      • 三年少十年:精辟 有价值的文章
      • 6d777e501e19: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当年我所谓的热情仅仅在他人眼里只是讨好,显得卑微,不受人待见
      • a5f333d677aa:指导意义很强
      • d1abc6b987d1:可以的
      • 7bb20dd46909:觉得分析得很透彻,很深刻,很贴合实际,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让我想通了一些事情,明白了一些事情。大家都说我是属于成熟稳重型的,我却一直觉得是自己太现实,在没有拼搏过,与生活厮杀过就已经向现实妥协。
      • 苏小兔小兔:看完我觉得我花费的时间是值得的,我的方向是正确的。
        我的心更轻松了。
        很谢谢你
      • 打不倒的懒咩咩:自己立起来后,就要把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设置好,不要让一些不成熟的巨型婴儿把我们当妈妈一样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这也是对他们的不负责,我记得从小我都没有主动找父母要过零花钱,初中某一天我伸手要钱,然后我很顺利的拿到手,后面我就习以为常了,所以第一次你帮助一个朋友,然后周而复始,她认为你就应该理所当然,她的所有脾气和糟糕的事情都向你诉说,然后……
      • 卫小渔:这篇文章真的解决了我近一年的社交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会不断的拉黑一些我一段时间处的不错的朋友。我也解释不了我是什么心理,就是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不想和他(她)们继续交往了,我还一直认为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有心理问题了?看来不是了!是我“长大”了,成长啦!我也真的没有那个耐心,对朋友圈设置什么“分组可见”,我觉得每过一天,我的生命就会少一天,我不想活的那么累,余生跟随自己的心声就好。此评论写于两个多月前。
      • 481d7cec9bc3:谢谢,楼主,希望有一天我有对等的能力和你做“朋友”。
      • 9f8a36223476:朴槿惠的闺蜜门事件表示了她不成熟?
      • 我的世界因为有你:看完心情好多了
      • 尼安得特:从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可知,心智越是成熟独立,对共情社交的需求越少,当一个人心智完全成熟,该需求则可能趋于零。

        当共情社交同时具有功利社交的效益性,关系更为稳定,存续期更长。其前提是,社交成员能够区别不同事件所对应的社交义务。

        当一种社交关系让人觉得不舒适甚至勉强,必然是有参与者混淆了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的义务和权限。例如:中国式社交
      • cb180ec4846f:厉害呢
      • 619682945aa2:这样活的轻松,心情畅快。
      • 夕云不语:朋友很少,交际却无处不在
      • NantaShow:很长,但对社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浅兮79:真的很好
      • 6d9224076fc9:划重点:共情社交、功利社交、讨好无用、就事论事。
      • 猫sTyLe:这些我都体会到过
      • 6259e4f47739:好文章
      • 听故事的小书童:随意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这些,谢谢你的文章让我全面了解了社交。
      • 60a28521d930:我能說看的我想哭麼
      • 7ef8bd953c8e:谢谢你
      • a7e4d16e60bf: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 e5f7978834f8: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有这么简单,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 那么近却那么远:很受用,让我反思了很多
      • 凡泽:这个真是赞!
      • 8ed0827c00b0:谢谢!满满的干货
      • 78584dee686b:喜欢你简洁的风格
      • efe899f9320d:不错,喜欢这篇文章
      • 一花一叶一恋季:很棒,如果每个人都能做随心的自己,那么人生便没有烦恼!
      • de6520ffbce4:学习了,以前模糊的概念清晰了
      • 52529314db6c:受教了
      • a5c85ec5c954:叙事方式很深沉,不拖沓,一口气让我读完,像你说的,通读以后,感觉,人眼睛不一样了……
      • a1db8700d6e5:写的好
      • Dearly:观念正啊
      • 若兰h:个人还是更喜欢独处些,自在!
      • 0567d0837a53:志同道合
      • 充满烟火气的女王:你分析的很好
      • 唧唧復唧唧:人生,身不由己的事太多。
      • 2171f91a3080:我有几个朋友,我们能玩到一块,我们谁困难,大家都会尽可能的帮忙,但是就那么几个,我很享受这种社交关系,这组成了我的小世界,朋友不在多,而是有那么几个真心的志趣相投的就够了,多了也维系不过来,
      • 吕一品:学到了知识
      • 703410f5c502:其实我很享受一个人独处并思考人生的状态,很多人一起热闹的时候我反而会很不自在,但我总是觉得不应该这么孤僻,这样的性格不好,以后会没朋友的。
        穆堯:@唐唐唐葫芦 我也这样想过。我是一个人的时候想要跟朋友聚一聚,真的跟朋友聚在一起了,又想着别的事。真的挺错位的。:unamused::unamused:
      • 98352a3b397d:我还真有这种放弃那些没有价值但交往时间很长的朋友的想法。
      • cfa880460fcc:对自我认知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方向指导作用
      • 于梁:大部分人还是有一定共鸣的,分析的很不错
      • 564cd645df44:获益匪浅
      • dcbced7224cf:非常好
      • 2bbebd103045:我还是比较倾向经验主义,这个世界只有少量的人不用去应付讨厌的社交。为什么大家都很讨厌伪装,但还是要伪装自己去和自己不喜欢的社交?因为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成事。再位高权重的人也有制约他的东西,他还是不得不社交。
      • 呆子123:很好!
      • e968e0c34930:必须赞
      • 刘畅123:心里尽管凉凉的,但真是说出了人性本质。
      • 12b920d91cf8:对人际关系写的很到位,我最近已经关闭了朋友圈,因为我不需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不需要给别人点赞,也不需要别人点赞自己,只为活出真实的自我
        5d03bf9ed8b1:@无上妙法 给你点赞
      • 789a1d30de29:感谢感谢你的文字
      • 1ef625b0f437:跟我遇到的问题,对待这些事情的认知态度都差不多,,契合的惊人。。。好评!!
      • 尘世苦海:现在谁又是真正的活着呢?矫情的许晴算一个吧?电视剧里的中国式关系讲的也很透彻。我们只能朝着随心,随性的方式去感受生活,也只能慢慢来。作者写的很棒~31个赞~
      • 622e6d24a129: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你自己喜欢的事的。有时候你会被迫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
      • 33d3e28788fb:所以,当你父母老了没功利性了也不用和他们社交了是吧?
        52bf4b905511: @33d3e28788fb 批评要有理性,你的例子太过钻牛角尖了。
        冰箱里住着小妖精:@33d3e28788fb 一码归一码,亲人不是朋友,是特殊的存在
        1e10ff6a6a61:@33d3e28788fb 有情感存在啊
      • b8c1f8c2a050:看完了,分析透彻,赞一个!!
      • aa7e2fa488bc:写的真好,受教了
      • 约书呀:透彻
      • 乐音清和_宇:刚看到,很有感触,难得佳作。
        想转载到自己的个人公众号收藏分享,不知可否?
      • 维空:为你点赞!谢谢你,透过迷雾,看清本质。
      • ae8ba982a2f1:最近就有这方面的困惑,看了感觉思路清晰了很多。
      • Lovell_:好长啊,不过还是看完了
      • 无尽藏:字数有点多,不易读。可以分生两篇文章的。写的挺好。
      • 夜深人静时:走心干货
      • 06cd0c58d20c:很有深度,很喜欢
      • 9b4ec61ed157:说的极好
      • BRS:喜欢
      • 原周律:当自己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并且走在通往这个目标的路上的时候 朋友 金钱 权利 都只是实现目标而产生的副产品
      • 0ca393e64204:分析清晰,就是标题太绝对了
      • 吃栗子的猫:我和朋友就是这样,高一是同班同学但是不熟,。分科后我们在一个班自然而然的走在了一起,但是观念差太多,总聊不到一块儿去。磕磕绊绊走完高二年,现在有点形同陌路的感觉,真不知道该怎么与她相处。
      • 嗨萌萌:相反,我就是那个发达了,被同学盆友嫉妒最后远离的人
        还有,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社交。天真的共情社交只有童年才会有一点,越长大越孤单是真的。后来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孤僻”的怪人,其实是真的不想勉强自己,这点太任性,自由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有能力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a8c78ff4b9d9: @梦真心 metoo
        原周律:@梦真心 最后一句确实 能深刻理解
      • 4522676fe827:谢谢提点。
      • cc00116a0a37:好! 但是如果“沟通时经常会由就事论事的讨论转变为由情绪控制的攻击”的这个人不是朋友而且亲人呢?无法躲避,有时还是直接的攻击没有讨论过渡,直接给我下定义。就算不在乎自己以外的评价也很难过。。求指点!
        6d9224076fc9:@X芊芊一点K 如果是上一辈人受限于时代很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这是攻击性性格可以去查查这个名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价值观方面交流,因为你很难改变老一辈人。当在工作结婚等重大问题上与他们有了大冲突时,要保持主见,切不可完全照搬他们的老一套,因为适用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经验之谈不一定适用于现在。
      • 64e8ff01a2fe:因为大部分人出生平凡,却渴望不平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望,甚至意淫。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人生经历更加让自己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上,未来不确定的魔力,对自己莫名的自信,和侥幸,所以凭借着一些捕风捉影的道理来验证着朋友的重要性,抓住那么一丢丢的微乎其微,甚至只是假想猜测出来的概率,拼命的下注,却真正忽视了自己的内心。
      • b8a423b922fe:就是有一些错别字,整体文章不错,都是干货,谢谢
      • 1263cdbd0f8f:醍醐灌顶
      • 9f4e33aadef5:所以,女孩子只能和想上自己的男生来往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完美的“功利性社交关系”。

        缩减一下,“X交关系”。

        我在找匿名评论按钮。
        于梁: @Masumi 那只是这个男生还没有成熟,思想境界和经历还不足,我是这样认为的!
        原周律:@Masumi 似乎未必 女生能提供给男生的价值 难道只有性么?
      • 朱筱杰:讨好无用!!!
      • 1aed868c73e4:可以 这个
      • 4a67fee078ed: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思想观念生活开始发生本质性的生活,因为同一个班级关系以前还那么好,但是又不能直面的断掉该怎么办,只是想安然的度过高中,我很清楚以后跟她并无太大瓜葛
        cc00116a0a37:@趴着生活的林怀柔 不再交谈就好了 用礼貌疏离 变成同学关系
      • 西小贝:喜欢:sparkling_heart:
      • 李生er丶:太棒了!!!!!
      • Zorro徐知着:太独立,别人会把你当外人;太事儿,别人会远离了,所以要两者结合起来会更好,对于那些你本来就不喜欢不能接受的朋友果断拒绝就好了😊
      • Zorro徐知着:其实有时候不必分得那么清楚,把这两者平衡起来不仅会增进感情而且做事会事半功倍,重要的是要会把握分寸和懂得感恩😊
      • 羽球码农:自己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你的利用价值决定了你可以选择用哪种方式与别人交往!
      • 2e0084e1e76a:问个问题 男追女 女追男算是什么社交 还是2者都有?
        原周律:@梦断oo花都 感觉偏向于后者 就像大款喜欢翻跟头的人 然后乞丐会翻跟头同时又希望一个有钱的朋友 的例子一样 男女交往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不过现实生活中感觉没必要区分出来 自己心里知道就好
      • 725ebe0012fd:- - 写的挺好的。

      本文标题:社交的本质 | 一篇文章终结你所有的社交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oi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