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杂谈
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余秀华离婚记》的文章,看完后有那么一瞬我是错愕的!错误的婚姻到底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吗?什么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婚姻?我陷于深深的思虑中……
婚姻,是自人类产生就伴随着衍生的产物,是任何人一生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它更是茶余饭后话题最多的一个课题。但凡不是善男信女,在婚姻中,我们总会有点儿什么发生。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婚姻,在旧时代大都将究门当户对,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更甚。所以那时候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一手操办的包办婚姻。在当时的年代若无太大偏差,这种姻缘几乎会贯穿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结。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清末重臣李鸿章在一次访外的外事活动中,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听说你们大清的婚姻是包办制度,不像我们国家,男女自由恋爱后,是多么的自由和平等呀,你们的婚姻有爱情吗?有自由吗?”李鸿章听此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道:“我们中国人的婚姻是包办的不假,的确没有你们的自由。但我们的爱情就像凉水煮茶,愈久愈浓;而你们的爱情就像开水泡茶,只会越来越淡。”言毕,现场掌声雷动。
这则故事已无从去考究它的出处与真实性,但它所言说的事实,却是古中国真实存在的事情!至于有没有像李大人所说的愈久愈浓的爱情,则只有当事男女心里才清楚。
对于婚姻,到目前为止,我所认为解释的最为通透的,一定是钱钟书在《围城》里这样一句话“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浅显易懂,却又哲理满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变革之门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更带来了欧美的自由恋爱之风。在新世纪这样的契机下,我也有幸体现验了一把自由恋爱的模式。自由恋爱的后果是,婚前同居已然成了风靡中国的热潮,旧时的包办婚姻早已被抛到了爪洼国。婚前同居、未婚先孕已不再受世俗的约束了。我觉得自由是自由了,但伴随着滋生出的其它负面问题也一并而来。最为显著的是,中国现在的离婚率居高不下,且呈逐年上涨的态势。现在不管单身男女还是已婚男女,以爱情做最好的藉口,朝三暮四的游戏人间。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女性友人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多少男人打着爱情的旗号,在免费嫖娼!”当时我听到这句从女人嘴中说出的话,你不知我是多么的震惊!后来见惯了太多两性中形形色色的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男女,我又觉得这句话简直精辟到了极点,真可谓是一针见血、字字珠玑!
三十多岁的我,走过青春已是人正中年,也早已步入了婚姻的围城,但我对此却无太多感概。无非就是日子久了,感情再好的俩人,也会为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或是家庭琐事而争吵一番,但这也不失为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平淡的生活中,总要有一些激情,但切忌上演全武行。所谓的“七年之痒”,我觉得就是一些对婚姻有别的想法的男女,在无病呻吟而已。舌头和牙齿在一个口啌,偶尔牙齿还会把舌头咬上一下,更何况不同思维、不同境界的俩口子呢?
现在的我,历世尚浅,还是理解不了余秀华式的离婚。我理所当然的以为,即使再没感情的俩人,呆在一起时间久了,总会有些许情愫存在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但在余秀华这里,尽然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看不到她对她的男人一丝儿感激之情,更别说爱情了。
在围城里的俩人,包容与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犹为重要,这是围城的地基。夫妻间的互相尊重,也是关乎婚姻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做不到相敬如宾,但也不能是剑拔弩张。时间久了、日子长了,最初的爱情淡了、亲情浓了,儿女熟睡后夜深人静的一次交谈,何尝不是加固围城的良方?如果在婚姻中真的连亲情也没有了,只剩下互相伤害,那还是散了吧!虽然我骨子里是“劝和不劝散”的忠实支持者。但愿,走出围城的两人,无问东西,余生各自安好!
恭喜还在围城中的我们,一定要彼此珍惜!因为人生苦短,千年才修共枕眠。这一世若散了,不知又要修行几世,才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见: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