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一个下午。
小玉来到一家诊所, 这是一家私人小诊所,不到十平米,只有一个医生。他穿着一件白大褂,不停地从病人中穿来走去,看口腔,量体温,挂吊瓶,开药,拿药,付账,他一人应付自如。
屋子里有个破旧的沙发,两个调皮的小女孩在嘻嘻哈哈的玩闹着。一个五岁左右,一个两岁多的样子,从医生口中得知,大孩子叫依依,小的叫偎偎,一家四口就住在诊所的二层楼上。
依依手里举着一张漂亮的折纸,偎偎追着也想要,依依不给,逗着妹妹,笑哈哈的跑来跑去,跑到她面前,依依用两只小手抱住妹妹的腿,蹲在地上,从她腿的空隙中继续引逗偎偎,偎偎也不着急,笑呵呵追上来,跪在地上,小香瓜般的小脑袋往她腿缝里,等偎偎钻过去,依依早跑开了。
小玉站在那里,微笑着看着两个孩子逗闹。
偎偎又追回来,依依又跑,来来回回,两个孩子围着小玉不停的转着圈圈。
刚开始,小玉也不好拒绝,过一会转累了,她想坐一会儿,刚坐到身边的沙发上,两个孩子又叫又笑的,同时扑上来扒在她身上,还搂着她的脖子,这使她感到无所适从。
依依很快横着躺在小玉的怀里,说:“阿姨,你哄我睡觉吧。”说完,闭上了小眼睛,竟假装睡起觉来。偎偎抢不过姐姐,不吭不声的跺着小碎步,摇晃着离开了。
在周围人心里里,小玉是孩子的亲戚或熟人,孩子这般无拘无束地跟她玩闹。她也很纳闷,两个孩子怎么一点儿都不认生呢,初次见面,跟自己熟的不得了。
熟悉或陌生,这是成人惯用的词汇,两个天真的孩子不需要去懂。在她们眼里,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愿意去亲近的,都可以去靠近,都可以亲切的去信赖。不管是自己的妈妈,还是刚刚进来的阿姨,没有熟悉与陌生之分。
我的女儿则不同。
依稀记得女儿一两岁的时候,平时我上班,由婆婆带她。
在小区里,同龄的小朋友还真不少,绝大多数是奶奶级的亲人带着玩,当然也有全职妈妈带的。
大家隔三差五的聚在一起,天热时,在小区的葡萄架下乘凉,天气凉爽时,就在健身器材旁,荡秋千,时不时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好玩的。
你来我往,大家都熟悉起来。
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大名叫啥小名叫啥,女儿张口就能说出来。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是做什么工作的,日久天长,各自都被聊的一清二楚。
小孩子之间玩得不亦乐乎,互相追逐嬉戏,不知不觉,半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分别时,小朋友互相说再见,其他小朋友被奶奶们教着,跟奶奶再见?每个小不点都会挥着小手小声说:“奶-奶,再-见”。
最后,该轮到女儿跟其他奶奶们说再见了,婆婆也教着:“芸芸,快跟奶奶说再见。”大家都在期盼着,礼仪性的说完,好回家做饭去了。
女儿一脸疑惑,看看这个奶奶,看看那个奶奶,谁都不叫。婆婆着急了,也很没面子,别的小朋友都叫她了,自己的小孙女不叫人家,实在也说不过去啊,又一遍遍地催,快叫。
这时,女儿终于发声了,还略带小生气的样子,撅起小嘴说: “奶奶,她们又不是我奶奶,你才是我奶奶呢,我奶奶就长你这个样子,不是长她们那个模样,我为什么要叫她们奶奶呢?”
原来,对奶奶一词,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后来,我带她跟小朋友玩,分别时,我让她跟阿姨再见,小姑娘声音洪亮,毫不犹豫地说“阿姨,再见!”。
大人眼里,天天一起玩耍,一起聊天的人,应该是多么熟悉了,该礼貌的叫长辈就该叫。可是,孩子对这一词却是陌生的,她认定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奶奶,就长这个模样,其他人就不再是奶奶了;世界上只有一个妈妈,叫其他人阿姨还行,若让叫妈妈,那肯定是缄口不言了吧。
孩子与孩子之间截然不同。有的孩子“自来熟”, 即使第一次见面,但是感觉起来像是老朋友,跟你特别熟悉。有的孩子则表现的“害羞和胆小”。
面对这两种不同性格的孩子,心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解释。
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对新环境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对新的食物、环境和活动的反应相当热烈;有的孩子却是退缩的,不愿意接触她不熟悉的事物。这两种反应,是天生的,是孩子性格特点的一部分。
对于“自来熟”的孩子,父母在大的方面对孩子进行把握,不要和一些不良团伙接触,就不会发生安全问题。不是“自来熟”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与孩子多沟通,切忌:拿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