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自2017年11月5日刚来简书时开始,就早早地夸下了海口,要坚持日更,更新365天不间断。给自己挖坑的结果就是苦哈哈地填坑,以免把自己埋了。于是每天抓耳挠腮四处寻找素材,蓝天、阳光、书页、电影,都不放过,统统都要融入文字里才算完。
其实我自认文字功底并不算差,写完一篇分享或是讲清楚一个道理,也并不觉得逻辑混乱,可依然觉得哪里不对。(当然首页也频频拒稿让人好不绝望。)
22天以来,我在不停地试探自己的风格,尝试不同的素材和方向。熬过鸡汤、写过故事、分享书评,也讲了不少道理。22天,我像一个卖力吆喝的小贩,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推销自己的文字和思考。
22天,唯一能确定的是,不想写小说类的虚构文字,我自认还没有能力去创造另一个人物,活进另一段人生。当群里简友们的故事和小说一个比一个精彩,频频被推上首页的时候,我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堵了一条“人间正道”,放弃想象的话,该到哪去找每天更新的素材,又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
抛开想象,又能写成什么样的文字?是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这么多年,我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思考。所以一直认为自己擅长写思辨的文章,练习写作的初衷也不过是希望能有足够的逻辑,把想明白的道理讲清楚。
可慢慢写着写着会觉得不好意思,想想自己也才三十出头,人生阅历寥寥,所有经验体悟都还处于摸索积累的阶段,现学现卖地假装深沉地去讲授道理,多少有点不够有说服力。
写作陷入瓶颈,并不偶然,因为开始怀疑自己的风格和方向。
**
前天写《偷得浮生半日闲》,构思花了一整天,从早餐喝茶,到下午出门乱逛,读书听歌,再到晚上安静下来写成的文字,在写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段会写出什么,然而最后浮现而成的文章,一读再读,喜欢得紧。哥哥说,这是这么多篇以来,此文最佳。
就该是这样的文字,我对自己说,温柔安定,读完心都静了。
但想要重现这种风格并不容易。我的本性不够淡然,也缺少审美的敏感,总要刻意体悟,才能略懂一二,真想凝练到自己的笔下,却是十分勉强的。
再细读这段时日的文章,才恍然发现大多是缺少温度的。因为总是想要灌输一些道理,哪怕是长久以来的思考,却也因为论证太过于用力,显得口气咄咄逼人,颇有一股得理不饶人的意味,读起来并不十分舒服。
由此缺少共鸣。
**
又想起这几日反复在读的蔡颖卿的文字,甚为喜欢。明明每篇都蕴涵无数启示,字里行间却一直温柔舒展,如同一位长者娓娓道来,阅读时便一寸一寸抚平心绪,心境也随之变得淡然随和,书中那些感悟和体察,似乎就真的融到认知里了。
恍然发觉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写作,不该用来论辩,这样灌输式地讲道理,常常令自己陷入好为人师的境地,像是要占着制高点,试图用文章去改变别人的思维。
真正好的写作,是分享,是如蔡老师一般,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对知识道理的体悟深爱,将之传播分享至更多人,如细水潺潺,润泽心间。
同样是传递思考,温度却截然不同。
这才该是写作的努力方向吧。
那么,收起尖锐和苛刻吧。 --致自己。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