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号,教研院曾邀请华师大蔡万刚教授为老师们进行一场教育心里学方面的培训。 当时讲座结尾处蔡教授提出了一个话题,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 我觉得这种押韵的说法非常有趣,记得三年前自己负责老东家教师培训工作时也写过:“语法教学的道与术”这样的文章。但一时间却不能拔出来很好回答这个问题。看来 “伪忙碌者”的陷阱,即便知道,还是会一不小心跳进去。还是要靠记录和回顾才能让珍贵的思想火花凝固。
最近看了吴军老师的《见识》,精神鸦片一样,即便在忙碌的暑假班工作和哄娃大战结束后的深夜,还忍不住要翻几页才能睡觉。其中一章《职场完美进阶:常识,科技和艺术》, 受到很大启发,感觉可以帮我整理对于蔡教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吴军老师说任何事情从0做到50分靠的就是常识,就是人类生活中经过千百年验证的有效经验。“真理就是在经验面前站得住脚的东西”,从经验中得到的结论并不断被验证,时间一长就成为真理。做事情想从50分提高到90分, 需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它的特点是具有可复制性。按照这些科技手段做事,每一次产出的效果应该是稳定一致的。从90分到100分,即把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则要靠艺术。艺术很活泛,有时靠天分,可遇不可求。
按照这个观点思考一下我目前从事的教育培训行业的教师工作,也可以大致推出一个教学进阶的标准。 0-50分教学,靠常识。首先业务知识必须精专,至少做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有一桶水;不仅知道孤立知识点是什么,还知道知识点间的普遍联系,并知道将该知识点编入何种题型,题干信息如何措辞,干扰选项如何设置等能体现出同一知识点相关题目的难中易的差别。 同样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有一桶水,在只需要一滴水的时候就过度灌溉,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最近观摩了一个 Writing Source G1 课程的网课。一位澳洲外教在给孩子讲完代词主格宾格的用法差异之后带他做练习题。Daddy sang a song to my sister and (me/I).她认为两个答案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澳大利亚人平时就是这样说的,反复说the question is dodgy。 从之前的练习看来孩子思路挺清楚的,但估计听完这样的讲解反而会迷惑起来。作为一个英语母语使用者,她刚刚说法当然很合理;但作为一个老师,把这一滴水的问题搞得很复杂,我认为是不合格的。在G1阶段,学生的语法基础认知尚不牢固,只要按照语法规律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并且补充一句“实际语用情况是两者都有使用到的,但你按照标准语法要求来写作肯定没错”,让学生心安。所以有时什么话不该说,也是专业常识的体现。第三,教培行业老师,还必须要有的常识就是熟悉本学科的课程链上所有课程。比如家长学生来咨询,能根据学员的学习目标和现有水平,给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建议。具体要有的常识就是不同阶段能力目标达成需要投入的时间常量,入学能力标准,具体课程学习内容,课后复习巩固操作方法等的知识。随着学情,考情,行业发展,教育政策的变化,这些知识都需要不断更新。同时还要知道遇到教学问题,寻求配合查询答案的渠道等。以上基本聚焦的是教学常识范畴。边写边感觉到能做全做到位很不容易。
从50分到90分的教学,靠科学技术。首先是教学技艺,及把抽象教育规律具体运用出来的战术,主要靠教师头脑完成。比如课堂气氛过冷,知道该抛出一个小段子或找开心果起来互动一下啦;课堂气氛过热,知道应该板脸,不接小话痨的话茬啦等,捕捉这些时机。又如课堂设问,如果学生回答不出what类问题,要立马切换为yes/on 问题,如果Ta还无法判别,要把答案告诉他,并且适当讲解,再请Ta复述一遍,逐渐降低任务难度,但不能站起来一次什么任务都没做就让Ta坐下了。再比如繁琐抽象的知识点能想到运用一些图形表格公式生活比喻肢体语言等手段来化死板为灵活,帮助理解记忆。总之就是知识点都写在讲义上,但听课与否对于学习效果却影响很大,说明老师教学技艺过关。其次是教学手段/工具使用。具备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PPT,word,Excel,多媒体课件操作技术,和网络资源检索常见渠道自不必说;打印机,空调开关,网线连接,裁纸器,遥控笔,投影仪,录像机,其他多媒体设备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如果出幺蛾子,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是不可小觑(一把辛酸泪。。。)技术的特点是有可复制性,用到位了对教学的正向结果可预期。提前把这些技术层面的准备都做足,一门课程应该是不会上的太差的。
从90分到100分,听起来很玄幻。但吴老师强调没有技术光有艺术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以上还没有做好,光想着这最后10%,也有点好高骛远。 我觉得既然艺术和技术有差别,那就是不可复制性。对于教学,什么是不可复制的呢?可能是教师的个人特质。比如教师的语言风格,气场,形象性格特点等,投射在学生身上,恰好照射到了ta身上的某些相同的特质,产生了共鸣。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日程过满的奔波族(家,学校,机构),特别在学科机构,家长报名的主要目的不是来给孩子修身养性,就是知识学习,所以大部分课堂都是知识密集型的,老师们使命必达,目标完成意识都很强。而课堂上有些话题常常令有些孩子联想到生活中某个经历,忍不住就要分享。我通常不会立刻打断他们。会听一下并做出回应。如果在课堂上能稍微抛开些流程和规范,给他们的情绪一个小出口,也许那一瞬间就能照见人性。当然,有时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再加上一激动,半天说不清楚一件事儿,我会打断~。这个开放的度的把握也很重要。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做人的艺术,为学生创造一个主观能动性流出的出口,观照到自己不是学习机器,而是一个有感受力的人。关于这个,我还需要好好琢磨。
总之,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我觉得都有吧。而在培训机构的课堂上,还是技术为主为宜。但不是说没有达到90分,就没有资格惦记艺术层面的东西。如果真把教学当作一门终身奋斗的职业而不是一项谋生的工作来做的话,应当把达到90以上作为长期努力的方向。这是我目前的一些感悟,基于目前的认知水平。希望过段时间能更新这篇文章,看见更深刻的自己。如果给自己目前的教学水平打个分,我觉得71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