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书,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概念,造成阅读障碍,于是就有很多人被挡在哲学的门外。问题是,真的这么难吗?或者转念问,哲学家是不是故意不想让人看明白,故弄玄虚?
人们面对哲学,多数认为只是一小撮哲学研究者的事,与大众生活无关,哲学不能用来烤面包;再一部分人知道哲学的价值,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读不懂也就只好敬而远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在学习哲学,从而把自己的生命引向深处,其中还有一些哲学家通过哲学来启迪民智。
究竟什么是哲学?希腊哲学从字源分析,是爱智慧。什么又是智慧呢?西方的回答是理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思想思想,特别强调理性思辨;东方则会从行为上谈,说是善于安顿生命。关于东方哲学,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先按下。
哲学之为哲学,首先要超越形象,分析其背后的根源性内容。西方的泰勒斯一句"水是万物之源"成为哲学之父,不是他说的对或者错,而是他是有据可考的探究形象背后根源的第一人,这是哲学研究的开始,虽然这是自然研究,但已经不是神话停留在形象的设想上,而是追究客观存在物背后的实际物质。
牟先生在讲解中国哲学之前,先进行了哲学观念的辨析,因为这是今后哲学探讨的基础。
其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历史的必然性。某地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哲学?历史上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出现某个重要历史人物?这类的问题的回答一般有两类,一种是认为是必然的,比如雅典地处海边,注重贸易,必然诞生理性和民主;中国地处大陆,靠耕种为生,只能注重天道循环和专治;历史上之所以出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是逻辑的必然性,即事物发生的背后有必然的内在规律。另一种则认为一切都是偶然,毫无规律而言,这就有点西方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克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毫无普遍规则而言,所有的规则只是人的好恶。有些历史学者则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言外之意是说历史只是统治者意志的言说,哪有什么史实。这种说法让人陷入虚无。
牟先生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其内涵自然不是前述的两种,他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即是说事物的发生是绝对精神在世界中的运行,绝对精神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的,绝对精神仿佛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遇到河湾或者礁石等会激起浪花,大河的流向流速等会受到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历史(世界精神)的必然性。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是世界精神本身,它是先在的,二是环境因素,它是影响者。还是拿大河做比喻,你不能说河湾和礁石等决定了大河,因为大河先于其存在,也不能说大河恣意奔流毫无章法,大河只能在河道中奔流,虽然它可以改变河道。
由此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只要涉及人,一方面与人的思想有关,一方面与环境有关,比较恰当的说法是,环境因素刺激着人,人根据自己的思想在环境中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这里面其实侧重偶然。之所以说必然性,是说事件与人物的相关性,以及事件业已发生的事实。
如果文学一下,就可以说,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历史由人来创造。
要注意的是,在历史的必然性中,要增加道德的评判,也就是要考虑行为是否合于道德性。这里面有个什么是历史的问题。如前所述,不能把历史当作恣意妄为,历史是人类观念的发展,换个说法是道的具体化。历史事件本身有合道德或者不合道德的。这就是对历史的道德判断,如果缺此一翼,且乱说"存在即合理"(其本意是前面所言的既成现实是前面事物的合理关联,不是道德判断),那岂不如牟先生所批评的,历史不是漆黑一团,而是有其内在的光明。明白这一点,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否则就是历史发展的阻碍者。
以上重点说了历史的必然性,对抗的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转向人类的哲学发展,还有一个形而上的必然性。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是由物质到道的抽象过程,所谓为道日损;形而下者谓之器,即是由道而具体化的过程,所谓为学日益。
形而上的必然性是指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者说本质的特点。
那人在表现哲学方面有何特点呢?人不是神,有其内在的不足性,比如肉身必然有局限性,虽然有局限性,但也有其理性也就是神性的一面,人可以反应世间真理,所谓人能弘道,问题是有限的生命的弘道必然带有自身的局限,反应出的道有真理性但也有自身的特质,这就出现不同的哲学流派。但哲学又具有普遍性,这就是说在高处是一致的,但人之为人只能创造自己的哲学而不能创造世界哲学,这就是人形而上的必然性(局限性)。
说到此,我们要明白,哲学语言就是要经过陌生化的处理,不是为了难为谁,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新审视,借以表达哲学家独特深邃的思考。我们读不懂,不是哲学家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思力没有达到读懂哲学家思想的程度。
(2018年中哲讨论随想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