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比较早开始网购的用户了。
高中时赶上了团购风。
商家会寄来一本商品目录,没错,是一本。每一页都印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这可能是北方早期的线上“两元店”。
大多都是女孩子的用品,发卡、头绳、贴纸等等,每个商品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编号。
商品目录会在各个班级之间的女生手中传阅,每人准备一张小纸条,标好自己的姓名和需要的商品编号,最后由发起者汇总,打电话进行订购。
商品到货后,再逐一收费分发,据说,发起者会有一部分折扣佣金,也类似后来产生的阿里妈妈和京东联盟。
大学时又赶上了淘宝风。
老妈会按月给我打生活费,而不是像以前,我开口要,才会给点零花钱。届时淘宝问世,在支配和猎奇的双重欲望下,我开启了淘宝之旅。
当时的淘宝界面还很简单,商家和商品都不多,也还没有天猫。价格相较于市场,要便宜很多。退换货机制还不完善,很多人只敢观望,不敢下手。生怕这种虚拟的交易,是个骗局,得不到商品还白扔了钱。
搜索商品时,只会根据关键词进行匹配,你可以看到和你输入的搜索词相关的一切商品,自由选择。产品的图片也非常真实,没有漂亮的模特,专业的打光和精致的修图,基本所见即所得。
这样的淘宝马上就俘获了一名忠实用户,因为对于实在不爱逛街的我来说,网购简直太便捷。
还记得天猫第一次双十一活动,没有复杂的优惠方式,没有唬人的噱头,不提价,直接五折。零点的时候,瞬间暴增的交易量,直接导致淘宝陷入瘫痪。
记得那会,我正在家养病,还坚持熬夜到了12点购物,想想都令人“感动”……
再后来,就进入了全民网购的时代。
老妈最开始让我帮她从网上代买,后来觉得沟通不方便,退货不方便,于是直接把手机扔给我,让我帮她设置好,她要自己做网购达人。
现在看来,她确实“玩”得挺好,蔬菜水果、日用品、衣服鞋包等,全部在网上搞定。
“我那么大岁数了,可逛不动街,都网上买,送到家门口,多方便。”
现在,购物软件越来越多,品类越来越细,展示形式、下单方式等都比之前做的更好。
可这种已经被所有人习惯和喜爱的购物方式,却令我感到头疼,因为我被大数据牢牢锁定了。
每次我搜索一个商品,进行一次点击浏览后,大数据就会认为我喜欢这一类风格的商品,下方展示的商品就会随之变化,都变成同款、相似款或者同类风格的推荐。即使我换一个搜索关键词,还是会展示一部分之前被大数据锁定的风格的商品。
而其他购物软件也会偷偷的记录我的搜索行为,当我打开它们时,它们会“聪明”的直接推荐同样风格的产品。
满屏的同款、相似款,要去辨别谁是原创,谁是抄袭,辨别谁是真实评论,谁是刷单;满屏的相似风格,相似价位,很难看到具有其他特色的产品,太让人苦恼。
本来网购是让大家更高效的浏览更多的商品,可现在却被大数据牢牢的限制住,能看到的反而更少。
出门前,总觉得没有合适的衣服穿,睡前想逛逛淘宝网购一下,可看了一会就烦得不行,算了,还是不出门省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