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趣谈

作者: 黄云栖亩 | 来源:发表于2020-03-21 17:42 被阅读0次

    中国文学中有一种稀奇的文体,无论顺读倒读都可以。这种文体叫“回文体”,以诗词最为常见。

    据人考证,回文诗的起源是晋时苏佰玉妻之《盘中诗》。所谓盘中诗,就是将诗句写于盘中,屈曲成文,从中央以周四角。

    传说晋代有个名士,名叫苏伯玉,曾被朝廷派入蜀地为官。入蜀之后,伯玉被当地的奇丽山川所吸引,整天与朋友们流连于山水之间,加上政务繁忙,竟渐渐把留在长安家中的妻子给淡忘了。伯玉之妻,是一位兰心慧性的多情才女。丈夫使蜀后,一去数载迟迟不归,连书信也不见一封。伯玉妻心中既是思念,又是怨恨。聪慧过人的她就把自己的心意写成诗, 全部“盛”在一只盘子里,寄给远方的丈夫。《回文类聚》上称它为“盘中诗”。

    伯玉接到“盘中诗”后,从政务和游乐中醒悟过来,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牵肠挂肚起来。他左看右看,反复琢磨,终于读出了这首“盘中诗”: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

    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心中悲。北上堂,西如阶。

    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令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苏伯玉读完全诗已百感交集,又见妻子唯恐自己一片念夫之意不能被他读懂,深情地在诗末点明“当从中央周四角”的读法时,他再也无法抑止自己思乡之情,便立刻整理行装,回归故里。

    《盘中诗》还不能倒读,因词序与后来的回文诗类似,所以被称作回文诗的起源。回文诗中最著名的当数前秦苏蕙作的《璇玑图》。

      苏惠,字若兰,会诗会画会抚琴会织锦,后与窦滔结成百年之好。不料好景不长,窦滔被革职发配,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赵阳台能歌善舞、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夫妻自此反目。若兰独居在家,思君心伤,却又无法表达自己纯洁坚贞的爱情,于是专心致志用五彩丝线织成诗文,即《璇玑图》,长宽八寸,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覆,皆成诗章,一片衷情倾注其中。窦滔接到织锦回文诗,在彩色丝线的指引提示下,明白了其中的玄妙和妻子的一片苦心和深情,反覆吟咏,不觉泣下,盛礼迎接若兰,夫妻和好如初,恩爱愈重。

    《璇玑图》是回文诗中最长、最动人之作,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璇玑图》全诗29行,每行29字,共841字,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唐武则天这么评价道:“五采相宜,莹心耀目。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璇玑图》用五彩丝线织成,除了绚丽多彩外,主要还是便于阅读,后人抄录时,因为用墨不能复彩,所以,很难读下来。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研究出了正读、反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等十二种读法后,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4206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令人为之动颜。苏若兰织《璇玑图》时,年仅二十三岁,才情之高,慧心之巧,堪称千古绝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文诗趣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ru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