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这一章是说,当时人们已经把孔子看作是圣人了,孔子听到后,就说了上面的这句话,他说,说到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工作从不厌倦,教导别人从不疲倦,就是如此罢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到老师的话,就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因此,人们认为,这段话,表明了孔子谦虚的态度,谦逊的胸怀。
把这一章,和上一章结合起来读,可以发现,这两章,都表明了孔子的谦逊的胸怀,同时,也同样表明了孔子对于品德修养的态度,那就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即持之以恒。
上一章,孔子说到,躬行君子,未之有得,即在践行君子方面,自己还不满意,意思是还需要继续躬行;这一章说,对圣人和仁人,我不敢当,但是,我一直践行下去,从不厌倦,教导别人,从不疲倦,仅此而已。综合起来,就是在品德修养方面,孔子从未自我满足,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践行下去。
再把这两章,和“我欲仁,斯仁至矣”结合起来看,则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个人加强品德修养上面给我们的教育。首先,仁和圣,是很高的道德标准,很少有人能达到,多数人还是达不到的。既然这样,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否就不需要追求道德提升,从而达到仁的理想了?不是这样的。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追求仁的理想,仁就来到了。这话虽简洁,但是,这是告诉我们,行动起来,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有追求,并立即行动起来,不断追求,仁才会越来越近,从而才有希望达到仁。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绝对不会成功”,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强调践行的必要性。
以上,是第一步,就是要立即践行起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有希望,成圣与仁。第二步,就是本章和上一章,强调的是要终生躬行,为之不倦。圣与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并不是顶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仁的要求也不一样,可以这样说,道德标准永没有顶点,也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于人而言,加强品德修养,也永无止境,需要付诸一生的努力去追求。也就是说,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永远在路上。这需要什么?这需要有从不满足的精神,不懈追求的恒心。
概括起来,想要追求道德修养,首先要行动起来,向最高的标准前进,并且,要保有一颗恒心,从不满足,永不止步,始终朝向最高目标前进。不光是道德修养,对其他的人生追求不也是如此吗?立即行动起来,持之以恒,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和追求。亦惟如此,生命充实而无憾,人生才会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