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笔记
如何治疗孩子的焦虑?(上)

如何治疗孩子的焦虑?(上)

作者: 三平999 | 来源:发表于2023-03-27 22:26 被阅读0次

孩子出现焦虑状况,怎么治疗呢?

心理学博士布丽吉特·沃克在《帮孩子摆脱焦虑》书中应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实践证明,这种疗法的治疗有效率达70%以上。

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的工具就是暴露疗法和习惯化的方式。那什么是暴露疗法呢?就是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接触诱发焦虑,同时使他克制自己,不得采取逃避和安全行为。

每位家长都应该了解治疗焦虑的思想工具箱

工具箱里有以下工具:

“恐惧温度计”工具。当孩子说“我很害怕,我特别担心”的时候,根据孩子的恐惧程度,给这个恐惧温度计打个分。打分的过程就是“觉知”,停下来观察那个痛苦的程度,看能达到几分?满分定为10分,达到7分、8分已经很高了。有了觉知,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疗愈。

“焦虑山”工具。焦虑都是猛一下子上去,来势汹汹,那个“山”迎面而来,出现一个高坡。但等这个“山”过去后,焦虑的感觉就下去了。当孩子产生焦虑时,可以问问孩子,现在“爬”到什么地方了,是不是开始“下坡”了?

“糖果罐”工具。让孩子想象一个糖果罐,这个糖果罐里边有红糖果和绿糖果。红糖果代表那些让他焦虑的东西;绿色糖果代表安静、温馨,不用担心,不用害怕。当孩子的罐子里绿色糖果变得越来越多时,孩子会越来越淡定。糖果罐工具能够帮助孩子具象化地去思考焦虑。

“焦虑绰号”工具。就是把焦虑对象化。比如说“焦虑虫又来了”,当你认为“焦虑虫又来了”的时候,你自由,你健康,只是那个“焦虑虫”在跟你不断地唠叨,给焦虑起绰号的好处,可以把它从自己身上剥离出来,让它对象化、具体化。

“智慧对话”工具。跟孩子怎样说话算是智慧对话?智慧对话解决的是错误认知问题。不管成年人也好,孩子也好,都会有很多错误认知。比如读心术,“老师今天不喜欢我”“老师今天对我态度不好”“老师总是讨厌我”,这些都属于读心术。老师其实没有这样想,但是你会自己解读,你会认为你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还有非黑即白的态度,比如“如果没有得到冠军,那我什么都不是”,孩子参加比赛得了冠军开心,得不到冠军就沮丧,这就是非黑即白。还有过度假设的问题,比如“如果发生这种状况怎么办”“如果发生那样的状况怎么办”“如果再……怎么办”,他希望能够完全掌控未来的可能性,这就是过度假设。另外还有负面的思维,比如看到半杯水,想到水只剩半杯了,永远都是负面的想法。然后还有灾难化,比如觉得“完了,我这次没考及格,我这辈子完蛋了,我将来肯定不行,我是一个坏孩子”,这叫灾难化。这些都是典型的错误认知。

和孩子智慧对话的核心就是用正确的想法和认知来跟“焦虑虫”“欺负鬼”“嘲笑鬼”这类被起了外号的、具象的、外在的压力进行对话。引导孩子对于一个事物有更加正确、健康的观点。

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这很重要)

1.你的朋友没有跟我你打招呼,并不意味着他不喜欢你。

2.你没有水晶球,你并不能预知未来。未来的事我们并不知道,等明天再说。

3.这件事有可能会发生,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

4.焦虑虫,你也并非真的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5.你这么想就是在小题大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有可能会发生。

6.没有人可以读懂别人的内心。

7.这件事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治疗焦虑的步骤

首先,识别导致孩子焦虑的诱因。搞清楚是什么东西诱发了孩子的焦虑。仔细观察孩子的诱发情境,他在什么状况下会出现前面说的那些焦虑现象。

然后开始监测。主要监测情境、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家长的反应,以及自己和孩子的恐惧温度计,坚持记录一周,主要写事实,不写评价,不写观点。比如“我觉得孩子这周表现得不错”,这种话就不是事实。事实应该这样描述:“今天他出门上校车之前磨蹭了15分钟,最后我不得不把他抱出去,他哭着,我把他送上了校车。”监测的好处就是在做监测的过程中,能够对一件事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第三,寻找根源。举例说明:在超市购物的时候,让孩子推购物车,孩子非常害怕,他担心购物车上有他人留下的细菌。

家长:购物车上有别人留下的细菌会怎么样呢?孩子说:“我会因此感冒或者得流感。”家长说:“如果感冒或者得流感会怎么样呢?”孩子说:“我会感觉不舒服,还会鼻塞。”家长说:“如果感觉不舒服、鼻塞会怎么样呢?”孩子说:“我会在晚上呼吸困难。”家长说:“如果在晚上呼吸困难会怎么样呢?”孩子说:“我可能会在梦中死掉。”

“抽丝剥茧”,“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下去,看看孩子内心当中最恐惧的内核到底是什么,找到他逃避的点,为后边的治疗做准备。

第四,停止助长焦虑。家长和孩子都得停止助长焦虑。什么是助长焦虑?比如说,孩子特别怕小狗,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就是躲着小狗。家长一见到狗,就把孩子抱起来,一见到狗,就把狗赶走。

孩子长大后,他会生活在没有狗的世界里吗?这就是典型的逃避行为,是父母的迁就行为。用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够帮助孩子减缓焦虑,而是会助长孩子的焦虑,不但孩子自己焦虑,还会焦虑于父母对这件事的焦虑,结果出现双重焦虑。

家长可以跟孩子这么谈:“如果有小狗来了,妈妈不把你抱起来,你的恐惧温度会到几分?”让孩子去感受他内心的恐惧温度会到什么样的程度。

拒绝争论和讲道理。特别是跟五岁以前的孩子讲道理,会使孩子更焦虑。因为孩子理解不了那么多道理,孩子只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最多给自己的感受打个分,他很难理解家长说得那么多的复杂道理。(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治疗孩子的焦虑?(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qt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