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讲大道理,实行大道理。
诚意,就是把自己那些不好的念头改正了。诚意,还意味着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的志向或理想,打败那些干扰的想法和外界的诱惑。诚意,还意味着想方设法的实现这个正确的想法。这一段功夫,阳明说就是格物。这个格物,也就是在现实中把自己的正确的意念实现了。
所谓修养,枪法要准确。不是专注于技术层面,在年终总结时,着眼于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效果好与否。而是着眼于在做事时,所产生的那些个想法对不对。对,就留下;错,就克去。
他又说:
又言“譬之行道者,如大都为所归宿之地,犹所谓至善也。行道者不辞险阻,决意向前,犹存心也。如使斯人不识大都所在,泛焉欲往,其不南走越北走胡几希矣。”此譬大略皆是,但以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别为存心,未免牵合之苦,而不得其要耳。
夫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之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已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识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最工夫切要者,以天宇之高明笃实而反求之,自当不言而喻矣。
不学知识能行吗?他的学生王天宇有所疑问,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一定要到北京去,但是不知道道路,这怎么能去呢?意思说:不学知识,是做不到事情的。这个和后来有些攻击阳明学说的人的理由是一样的。意思只在心性、念头上下功夫,是不能实实在在的做成事情的。所以,阳明先生强调为善去恶的功夫是不济事的、不管用的、不能治国平天下的。
这还了得!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准则。谁被攻击说其学说没有实际用途,就意味着是一个腐儒。这已经是儒家内部骂人最厉害的话了。阳明先生如何能忍?于是,他说:想去北京天安门,你还不打听道路咋走,不准备盘缠哦?那叫啥子十分想去北京呢?!扯淡嘛!
在另一个地方,他也说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圣人,并不是什么知识都知道,需要知道的时候去找人打听就行了,书上找得到,去读书就行了。不懂晓得去问,就是良知。真的去问了,就是致良知。
简单吧?简单。正确吧?正确。
那是必须的,如果不是简单而又正确,传统文化有什么学的必要?
再补充一个材料。再讲阳明先生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
阳明先生《陈言边务疏》这个文献里面有两个有意思的东西,一个是他在里面超前的提出类似于办军事学校的构想,俨然历史架空小说中的穿越者。
何谓蓄材以备急?臣惟将者,三军之所恃以动,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其可以不豫蓄哉?今者边方小寇,曾未足以辱偏裨;而朝廷会议推举,固已仓皇失措,不得已而思其次,一二人之外,曾无可以继之者矣。如是而求其克敌致胜,其将何恃而能乎!夫以南宋之偏安,犹且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之徒以为之将,李纲之徒以为之相,尚不能止金人之冲突;今以一统之大,求其任事如数子者,曾未见有一人。万如虏寇长驱而入,不知陛下之臣,孰可使以御之?若之何其犹不寒心而早图之也!臣愚以为,今之武举仅可以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足以收韬略统驭之才。今公侯之家虽有教读之设,不过虚应故事,而实无所裨益。诚使公侯之子皆聚之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如今之提学之职者一人以教育之,习之以书史骑射,授之以韬略谋猷;又于武学生之内岁升其超异者于此,使之相与磨砻砥砺,日稽月考,别其才否,比年而校试,三年而选举;至于兵部,自尚书以下,其两侍郎使之每岁更迭巡边,于科道部属之内择其通变特达者二三人以从,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则一旦有急,所以遥度而往莅之者,不虑无其人矣。孟轲有云:“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臣愿自今畜之也。
非常超前的思想,可惜皇帝老儿不用!看到这篇文章,想到后世人们对阳明心学无用的攻击,真是痛心!
另外一个是他对军事思想的态度。阳明先生作为一个书生而会打仗,是很神奇的。他的学生当然很好奇,(我们也很好奇,很想知道),但据记载,但凡打仗这些事情,学生们问他他都不回答的。不知道原因是什么?除了猜测其为了避嫌之外,这篇文章里面他说:
右臣所陈,非有奇特出人之见,固皆兵家之常谈,今之为将者之所共见也。但今边关将帅,虽或知之而不能行,类皆视为常谈,漫不加省。势有所轶,则委于无可奈何;事惮烦难,则为因循苟且。是以玩习弛废,一至于此。陛下不忽其微,乞敕兵部将臣所奏熟议可否,传行提督等官,即为斟酌施行。毋使视为虚文,务欲责以实效,庶于军机必有少补。臣不胜为国惓惓之至!
认为自己所说的不过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兵家常识,只不过边关将领不知道这些知识的厉害性,平时不学习,到事情来了后又不知道怎么应对,对国家安危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希望皇帝能将之传给边关重臣祥加研究讨论施行,保证对国家是有用的。
阳明先生在另一个地方还说,只要有报效国家、无私无畏的心,料敌制胜、察看地形等等方法自然会掌握知道,不去这样做,无外乎物欲、自私心太重。所以,关键还在于内心的纯洁和正确。
现在的人看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阳明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