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诚意,不能不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不光有一心一意的意思,还有精诚的意思。精诚的意思里,有一种用自己献祭的意思。把自己的精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岁月,自己的智慧,都统统献祭给自己要达成意愿。
就像那个“寿司之神”。一辈子就是做寿司,做到让天下人感动的地步。
是什么让人感动呢?我想就是那种为某种工作、某种手艺献祭一生的感觉。
还有什么呢?感觉还没有说尽。
应该还有那种心安的感觉吧。九死而不悔的感觉。那种献祭的感觉象征着人生无穷的深重的苦难,而那种宁静的甘于献祭的感觉让人心安。
这就是儒家常说的《定性书》的内容了。宋朝大哲学家张载曾经问过一个问题,说,我们在世上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东跑西跑,操心这样那样,什么时候能得到安宁呢?回答的哲学家也是宋朝的大有名者:程颢。他说,循理即静。我们按照该做的去做,就得到内心的安宁了。阳明也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角度讲,佛教不也追求内心的解脱么。西方学者也有人写书说《最大的幸福是内心的宁静》。人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觉得心安是一种幸福。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也不是想要宁静就能宁静的。人之所以要想或不想,动或不动,皆受后面的一些念头驱使。这些念头不去,宁静无日。
有些人会认为,宁静来源于外界。这个说法,被佛教和阳明在内的许多学者否认了,批评了。因为,这个太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了,从而否决了人的自主性,从而否定了人的尊贵性。如果人的幸福完全取决于外界,那我们和奴隶有什么分别呢?谁控制了外界环境就等于控制了我们。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了地狱之中。
精诚意味着在选定的道路上永不回头,不但不回头,还要为前行至自己喜欢的目标,达成自己自愿的地点,付出一切可以付出的东西。
这似乎是艰难的,但其实这是幸福的。世上的人少有享受到这种宁静。因为,因为人们太怕受苦,所以,他们一辈子不能享福。
人们崇敬“匠人精神”,因为这些人固守自己的工作,固守自己的工作标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种境界,是人们向往的。人们总是向往自己也是一个能固守的匠人。向往自己可以专心致志的做一种技术工作,没有任何的烦扰和打断,进入一种道家常常推崇的境界,一种忘我的境界。
人们还因为那些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做出的东西和服务给人带来不便而推崇匠人精神。因为恨,所以爱。
人们还因为那些受不了金钱的诱惑而从事新的职业的人而喜欢匠人精神。其实,人们受不了的是自己心中的贪欲的丑陋。因为这贪欲,人们和那些受不了诱惑的人一样,离开了精神上的桃花源。桃花源不在不知名的深山里,桃花源从来就在此时此刻。条件是你能守住心中的宁静,保持自己的操守,为此愿意献祭自己,而九死不悔。
精诚所至,当然意味着不断的磨练技艺,提高水准。不然,何以金石为开?
这也就是阳明所说,决意去北京天安门,自然要准备路费和干粮,准备高德和百度地图,查找导航。如果你都精诚了,却什么也不做,永远有一搭没一搭的抡着铁锤,捏饭团,永远一个样,哪还叫什么精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