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文化(水平)很低,我就这样。”一位父亲当着十八九岁的儿子这样说。
我不客气地解读了他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为自己的家长制作风开脱,为自己的不讲道理找借口。爱和文化水平的高低没有任何关系,她是对孩子一种无条件的接纳。
这位父亲仿佛是被我当头一棒,不好意思说了一句:“老师,看来是我错了,是应该反思自己了。”他对儿子表示了自己的歉意。据儿子的母亲说,他们父子俩从来说不了两句话,就会互相怒目而视,真的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位父亲希望儿子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学习上,而不是沉迷于玩游戏当中。儿子觉得自己并不像父亲说的那样对游戏有多大的瘾,不过是玩玩而已。诸如此类的事情,导致他们缺乏信任感,父子间隔阂越来越深,在家里成了一对沉默寡言人。
为什会这样?究竟是谁之错?
我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父亲应该负主要责任,作为成人的儿子同样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亲错在对儿子没有足够的信任,总是端起家长的架子,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儿子,还口口声声说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把自己推向对立面,让儿子感到很受伤。而儿子缺乏对父亲的理解,一味和父亲唱反调,让父亲觉得很头痛。
实际上,良好的亲子关系比教育本身更重要。当父子间没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教育是不会发生的,父亲说得越多,儿子觉得越反感,父亲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如此这般,形成恶性循环,父子没完没了的争吵,无法达成有效沟通,就这样彼此消耗着,互相羁绊着,爱也就成了一种负担。
儿子体会到的是父亲无休止要求自己好好学习,父亲看到的是儿子对学习无所用心。父亲并不明白,打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只不过要适可而止。儿子并不理解父亲吃了文化水平低的亏,才会迫切要求儿子好好学习。
亚里士多德认为,唯有为了知而求知,不考虑能否应用,才是完全自主的,是自给自足的。因此,教育必须只以认知能力为目的,不考虑实用功能,甚至不考虑公民职责之实践,才是真正开放或自由的教育。这是父亲应当明了的。
儿子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让自己有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是为了让父亲满意,而是对自己负责。这样,糟糕的父子关系就会慢慢修复,逐步走向和谐。父亲学会反思,真诚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付诸行动改正。儿子学会反哺父亲,试着去理解,并耐心倾听。父子就会产生心灵的链接,教育在爱的流动中不知不觉自然发生,这样的状态才会真的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