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时代(1978到1984年)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好时代,报纸杂志书籍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我正好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年龄,充满朝气,精力旺盛,对知识的需求如饥似渴,永不知足。没有鉴别,没有选择,见什么都看,什么都好奇。
虽然当时理解的不多,许多内容过后都忘记了,但是读书的习惯从那时候养成了,并且一直保持。
正是因为不懂,才喜欢读。如果什么都懂,就会失去好奇心。书上的具体内容后来似乎都忘记了,但也许都保存在潜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生。
在那些物质非常匮乏的岁月,读书是我主要的娱乐方式和精神寄托。只有在书中,才能发现世界的多彩和美好,遇到最优秀和杰出的人物,学到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忘记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我一辈子孤独寂寞,现实中朋友很少。我也不孤独寂寞,因为最好的朋友和老师都在书中。
物质上我是贫乏的,精神上是富裕的。对于物质我很容易知足,对于精神和心灵世界我永远都在探寻和探索。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七)《人物》创刊于1980年,由国家级权威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主办,三联书店出版。创刊时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道为主,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以权威、专业、人文与历史积淀著称,被读者、研究者及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史记”。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七)《读书》,创刊于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
《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读书》杂志创刊于1979年4月。在创刊号上,范用编发了由当时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长李洪林撰写的《读书无禁区》。
这篇文章在当时的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但也让《读书》杂志一炮而红,让很多人关注到了这本新兴杂志。
实际上,这篇文章也极好的阐述了范用做《读书》的初衷,当时他的想法就是要“为喜欢看书、不是做学问的普通人办《读书》”,所以《读书》杂志的定位也一直定位在“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
由于开放的编辑思路和直面社会问题的取向,在思维活跃的1980年代,《读书》很快拥有了大量读者,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撰稿人,诸如金克木、吕叔湘、黄裳、王蒙等人都曾《读书》上发表过大量文章。这些大家的作品,大多以文学为主,深入浅出,很好的阐述了范用的办刊理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七)上海辣斐德路生活周刊社(1926)
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创办人是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生活周刊》。读书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创办人是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创刊的《读书生活》半月刊,1937年更名为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成立于1935年,创办人是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前身是《中国农村》月刊。
从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开始出版图书,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并为止,三店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先后共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三店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西安、香港等地开办过百余家分店。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七)生活书店重庆分店(1937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合并。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全面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1949年3月,总管理处迁至北京。
1951年8月,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仍保留“三联”名义出书,按需要出版“非马列”或“力图运用马列但还不纯熟”的著作。1954年4月,三联获中央批准有了自己的编辑室,下辖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等六个编辑组。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七)香港九龙弥敦道三联书店(1957年)
1979年,《读书》杂志创办起。
1986年1月1日,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
80年代以来,出版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诱惑,书店始终保持三联版图书的品位和特色,同时对开拓和发展市场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成立了三联读书俱乐部,恢复了《读书》杂志和《生活周刊》,创办了《爱乐》杂志。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29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