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拾梦园憨憨泉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五)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五)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0:36 被阅读324次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五)

    《收获》是中国著名文学杂志,以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而为文人和世人瞩目。风格质朴清雅,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收获》是在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创办的。它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本大型的文学双月刊。

    后来,杂志曾一度停刊,那是在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1960年代初,整个国家情况都非常困难。

    再后来,杂志复刊,办了几年又到了文革,再度停刊。到了1979年,《收获》复刊。当年我十二岁,很幸运地赶上好时代。虽然很多文章看不懂,但还是喜欢看热闹。

    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老作家当中,像冯骥才、王蒙,重要的作品都在《收获》上发表。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冯骥才的《啊!》、《神鞭》(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陈宝国主演),还有从维熙、张一弓等。

    文革前,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我读过单行本)也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那也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作品。

    1979年之后的一批作家,像张抗抗的作品、谌容的《人到中年》(也被改编成电影,潘虹主演)、张洁的《方舟》、邓友梅的《烟壶》、陆文夫的《美食家》、叶辛的《磋砣岁月》(当时很有名)、德兰的《求》等。余华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是在《收获》上发表的,苏童、王安忆也是。

    几代人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五)

    《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

    1956年3月,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7月,《萌芽》杂志创刊,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

    《萌芽》杂志创刊后,就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来稿数量激增,发行量也直线上升。

    创刊号印数36000册,一年不到就达到20万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青年习作者的园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坛。

    今天50岁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萌芽》,我只是其中之一。

    最初,《萌芽》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为月刊,但只出了两期,因纸张供应紧张而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计出版了98期。

    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萌芽》复刊。

    1966年7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二年我出生),再度被迫停刊,共计出版31期。

    1981年,《萌芽》杂志复刊,哈华同志任主编,这一年我十四岁,正好赶上。

    复刊后的《萌芽》很快便博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湖南省青年作家彭见明1983年发表在5月号《萌芽》上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以及湖南省青年作家刘舰平刊于6月号《萌芽》上的小说《船过青浪滩》,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9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可见《萌芽》所刊作品的生命力之顽强。

    当时《萌芽》的最高发行量突破30万份。与此同时,大型文学杂志《萌芽》增刊《电影电视文学》,在上海创刊。开风气之先,发行量高达36万。

    1984年10月号《萌芽》发表的浙江省青年记者吴民民的报告文学《冰海沉船》,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6年5月,哈华离休,曹阳接任主编。以后的十年,《萌芽》被誉为“作家的摇篮”。

    我少年时代读过的杂志,实在丰富多彩,几乎当时发行的杂志,我见到都会阅读。那时的好奇心和精力确实旺盛得不可思议。

    虽然物质贫乏困苦,但是精神却非常充实和丰富。虽然理解的不多,但是读书、爱书、买书和藏书的习惯却养成了,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也许头脑贮存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往出倒,所以现在常常下笔千言,思绪和感悟如江河水,滔滔不绝。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

    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五)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27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阿十木:也许头脑贮存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往出倒,所以现在常常下笔千言,思绪和感悟如江河水,滔滔不绝。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
      • 1c15061f104f:《收获》是不是现在还有啊。我记得我看过,很厚重的纯文学作品。还有那时候最喜欢看上海的《青年一代》,里面好多好文章。可惜我的脑袋看完全忘了。谢谢您帮我们重温!
        周卫英:@踏歌行_bdd5 《青年一代》我也喜欢。
      • 柳兮读书:这么多老杂志,我只听过萌芽
        周卫英:@柳兮_ 那些老杂志现在已经没人读了。

      本文标题:陪伴我少年时代的几种杂志(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gw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