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收音机节目很少,电影和电视很不普及,更没有电脑、手机和互联网,所以阅读书籍和报纸不但是人们主要学习和娱乐方式,而且是信息的重要来源。
我叔叔是农民,每天还阅读《参考消息》。人们的谈话资料和新闻,几乎都是从纸上得来的。
节假日和星期天,所有的图书馆和阅览室都是座无虚席。
我去洛南县图书馆,没有借书证,只能看报纸。在洛南县工人俱乐部的阅览室,我压一块表,就可以借杂志,当场看完就必须归还。
高中时,个别同学已经戴手表。父亲给我买了电子表,在当时也是引领潮流的。去俱乐部看杂志,我没有借书证,就用电子表抵押。
当时的杂志都摆在书架上,看一本,还了再借,几十种杂志几乎被我看遍了。
那时的头脑毫无选择和抵触,一切相信,一切都感兴趣,都想吸收。永不满足,永不疲倦。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时代的我就是典型的“尽信书”。
《中学生》杂志是我中学时代非常喜欢的杂志,也是一本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名牌刊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创刊于1930年1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0932/baed0cf2b22254ab.jpeg)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0932/ae58ce9da23ccf52.jpeg)
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浙江绍兴上虞人,是弘一法师的好朋友。
夏丏尊还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他同叶圣陶先生、刘薰宇先生一样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
尤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身为开明书店总编辑的夏丏尊先生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叶圣陶先生任杂志主编。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0932/2b240db17e637820.jpeg)
这本杂志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下力尤深,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
《中学生》杂志自创刊以来,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质量不断提高,影响不断增强。
毛泽东主席于1964年秋为《中学生》题写刊名;胡锦涛同志在团中央工作期间,特在《中学生》杂志撰写文章,希望我国广大中学生"珍惜青春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董必武、徐向前、薄一波、王任重、康克清、任建新等同志先后为该刊题词或撰稿。
我国许多著名学者或知名人士如郭沫若、严济慈、巴金、茅盾、周谷城、胡愈之、高士其、冰心、叶圣陶等同志也都先后为该刊题词或撰稿。
![](https://img.haomeiwen.com/i5050932/0c80a41d1d8dae92.jpg)
《八小时以外》杂志于1980年创刊。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八小时以外》便以独到的人文关怀向读者传递着那个时代的关爱、真情和感悟,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巅峰时期发行量达到140余万册。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28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