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鸣
“曾经我差点当了文青” ,这句话是以一种怅然若失的口吻说出来的。
我不知道当人们说起“文青”这个词是不是以贬义为主,“矫情造作,无病呻吟”这是我听得最多关于文青的诟病。是的,我曾渴望当上“贱人”,这是我向往的一种境界。
现在每当我看了不懂的电影,我一般都会上豆瓣翻查相应的影评,看到豁然开朗之处不禁默叹“哇噻,这家伙竟然能想出这么牛逼的东西出来!”;而每每看到自己认为过于牵强的观点又会禁不住大叹“哇噻,这家伙竟然会想出这么傻逼的东西出来!”
牛逼也好,傻逼也罢,人家能想出来,而我想不到,这就是我跟他们之间的差距。
到了现在,偏向文艺一点的电影我都看不进去了,看来看去都是一些快餐式的动作电影。看的书也一样,节奏缓慢前期内容乏味的,不管它口碑如何,分值多高都入不得我的法眼。对我而言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我离文青距离最近的时期是大二那一年。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抽了什么风,突然对人文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我曾好几次在书店啃一本关于文化入门的书,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看完之后还凭着记忆在本子上整理归纳书上的内容,整个过程乐趣无穷。差不多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本书的作者名叫李亦园。后来学校图书馆修建完毕,我便经常泡在里面,专门找一些人文哲学方面的书来看,也不管自己是不是能看得懂。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便是《沉思录》。我书包里常放着一本马哲,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把它看作一种高深的知识来学习研究。那时候我还经常写一些文艺腔的文章,也对各种电影来者不拒,看了好片会有如沐春风之感,看了烂片也能从中发掘出对自己有意义的感悟。
那是我二十几年来精神状态最好的一个时期,过得充实而自信。有一段时间里我还生出过这样的想法:这样的状态若是持续下去,坚持个十年八载我肯定会是个人物,我通晓古今历史,熟知各种主义,出手成文,出口成章,只要往台上那么一站就会有一束光打下来,照亮我脸上的“牛”字和“逼”字。
好吧,就凭我当时这么天真肤浅的念头,我知道我成不了什么大人物。但,若是真这么坚持下去的话,成为一个清新的小文青应该会有戏吧。
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大三那年我意识到再不能这样“玩物丧志”,就狠下心来专心对付各门复杂繁重的专业课。也就这样慢慢脱离了文青的圈子。毕业,工作,几年过去,我终究无可避免地离文青越来越远了。目前的生活状况也不是很坏,可一旦想到曾经自己本有机会成长为理想中的模样,心中不免有几分遗憾。当然,“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在余下的人生岁月里,我还有机会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文气的人,只是如今人在中年,只怕当我“文”起来的时候已经不“青”了。
在我看来文青可贵的地方在于有一颗敏感的心,寻常事物在他们眼里常常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们能将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东西写成上千字的文章,还能让人看了不至于反感,这就是他们的过人之处。不管抓住什么话题他们总能说上几句高大上的话,或含蓄婉约,或气势如虹。柔情千转,娓娓道来,让人不禁黯然洒泪;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令人有种快意江湖的冲动。你说他们无中生有也好,说他们矫揉造作也罢,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他们拥有鲜活的灵魂,可随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也许他们过早看淡人世沧桑,显得老成;也许他们看得太透,有一种超然的冷。这些特质可能会让他们跟周围的人产生一种距离感,一种高不可攀的错觉,一种不明觉厉的假象。
而这正是我当初所欢喜的形象,孤独地思考,孤独地牛逼。
网友评论
文青这个概念我理解的还是偏贬义一些的,这个群体过于感性,他们没有一个自己精通的专业方面的立足点,说的一些东西还是太空泛...博主所说的那些评论人,他们应该都是有一些在文学啊影视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才能有那样的评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