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关清明的诗句很多。其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最为脍炙人口。阴雨纷纷,行人凄凄。清明节里,最重要的活动似乎是扫墓、祭奠先祖。这似乎是一个悲伤的节日,所以,祝你清明节快乐,这话似乎有点小问题。
然而,真的如此么?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密不可分
清明节实际上也是随着时间发展,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意义。清明节大约起源于西周时代,距离今天已两千多年。
相传,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似乎由此而来。
这件事情的可信度有多大呢?晋文公三面烧山,想把介子推“烧”出来,这事情看来很离奇。但是历史上确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阮籍的父亲阮禹也十分有才华,软禹与曹操处于同一时代,号称建安七子。当时,曹操也想让阮瑀做官,阮瑀逃到了山中。曹操也是无奈,放火三面烧山估计,曹操也是从古代的传说中得到了启发。但是阮瑀没介子推那么顽强,被曹操熏了出来,架走做官。
唐朝以前寒食节是祭祀的日子,而清明则鲜见于历史记载
晋文公重耳设立寒食节,其用意是在那一天禁火,以表达其对朋友的纪念。这体现了晋文公对朋友感情的追忆,也表达了其对自己鲁莽放火导致朋友死亡一事的忏悔。这个节日是充满了人情味儿的。因为禁火,所以百姓那天只能吃“寒食”。但是清明时节,天气还是很寒冷,为了御寒,民间遂流行户外活动,比如踏青、荡秋千、蹴鞠(足球)、放风筝,总之,如果外面天气明媚,要尽量出去玩儿才是,否则家里没有热饭,冷的慌。这些活动实在算是衍生习俗。而大规模的户外活动,其气氛大抵是欢快的。荡秋千、蹴鞠、踏青远行、放风筝,沉闷的冬天即将结束,春夏之交的季节,万物生长,人们走向户外,舒展筋骨。如果是在太平岁月,没有兵荒马乱的威胁,这种集体性的户外活动,呈现的不是凄凄惨惨,而是一种祥和与活力。
但是,寒食节的中心活动还是拜祭先祖,以寄托追思。
唐朝的公务员,在清明前后有七天长假,这能让人伤心起来么?
唐朝是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唐朝以前,寒食节是扫墓祭祀的节日,而同时,在那一天又要郊游、户外活动,所以,那一天是伤感和希望并存的日子。一个合理的推断是,在兵荒马乱的年岁,生灵涂炭,寒食节那一天,必定是悲伤而又凄惨的日子。设想,女人带着孩子,去荒郊野外祭奠战争中亡去的男人们,荒草凄凄,情何以堪。而如果在太平岁月,一家人去祖先的墓前,一起祭拜,告诉先祖现世安好,合家平安,去年又五谷丰登。返回途中也可以踏青、郊游,又是何其快哉!所以,大抵上没人规定寒食节必须要悲伤或者高兴,百姓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整个国家在这一期间产生欢乐或悲伤的集体情绪。
公元622年,唐高宗李治(他老婆是武则天)时期,朝廷颁布了一项诏令,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统治者认为,寒食节祭祀先祖应该是很悲伤的事情,而民间的行为是扫墓之后就地游玩郊游,好不热闹,这成何体统?所以,明令禁止那一天玩儿得太嗨,心里高兴也得憋着。
众所周知,那时候正是太平岁月,百姓在暮春之时,百姓也要随着万物生长共同欢乐,这显然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朝廷是禁不了的。所以,扫墓与郊游在同一天进行,蔚然成风。
而扫墓和郊游活动,一般始于寒食节前两天,持续到寒食节后的一天,寒食节后的那一天就是清明,所以,清明、寒食基本上被相提并论,其界限也并不十分清晰。
这一点,在唐朝的诗句中有所反应:“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又过了一百多年,至公元732年,唐玄宗(杨玉环老公)见民间于清明上坟的习俗无法禁断,只好颁布诏令,准许寒食清明时期上坟,但是不准就地享用祭品。(可见当时民间大抵上完坟,就地一家人野餐,把坟前的好吃的吃完然后再郊游去的,显然,那一天也不是什么悲伤的日子,是在欢快的、充满希望的好时节。)
但是民间的风俗,岂是朝廷的禁令能改变的?
公元777年,唐朝再一次颁布诏令。从此后,朝廷的官员也大抵也可以合法地享受这几天的欢乐。因为,诏令规定:“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黄金周,小长假,唐帝国的公务员在这几日也可以远行扫墓,就地郊游玩耍了。举国上下,好不欢乐。到了公元790年,五天长假又改为七天。……
清明、寒食终于合并为一个大的节日
实际上,在公元777年的诏令中已经明确,“寒食通清明,放假五日”。两个节日本身又有联系,期间的活动又基本上是有联系的,所以,逐渐两个节日的界限就更加模糊。唐宋以后,至元朝时,禁火食冷之俗转衰,所以,人们只称清明,寒食之称渐渐被遗忘,好在,这个节日的核心精神——拜祭先祖与踏青——却保留下来,代代相传。而受汉族影响,这个节日也被少数民族所接受,乃至越南、琉球等地。
不知道过几年,韩国人会不会跳出来说,介子推是韩国人,晋文公是韩国人,所以,清明节是韩国的。……
如今,正是太平盛世的时期,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一天追思先人,但是也不要忘记,这在盛唐时代,是政府规定的举家郊游、踏青的日子,可以欢欢乐乐的,大抵不必太过悲伤。祝朋友们,清明节快乐!
声明:此文是笔者综合网络上的史料整理而成,有一部分是原创。十分感谢《百度百科清明节词条》及《唐会要》等资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