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三日,收获颇丰.
主办方精心准备的讲座与参观,切中本次活动的主题,也很对我们的胃口。对于职业院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浙江的同行们率先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一个个成功的鲜活案例,让我们泰州职教同仁暗挑大拇指,茶余饭后,讨论颇为热烈,一众人等大有一展宏图之愿。
诚然,浙江之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又有义乌这样全球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市场,更兼浙商独有的经营传统和现代模式,甚至可以假借老乡马云的力量,大兴电商之道,实现万民创业,大众经商的盛景。其间,义乌工商学院,杭州中策职业学校等等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又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有加,深思不已。
江苏省的创新创业教育早已起步,泰州自以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较浙江,再看看自己的做法,真有小巫见大巫之感,浙江职教人的大胆探索与不断创新,在全国也是领先的,感慨和羡慕之余,又生出许多困惑。
我的困惑之一:面对创新创业,一把手们真的敢放手大干吗?
课间休息,我问贾教授,你本人也创业吗?这位把创业工作干得轰轰烈烈的贾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搞的!然后,扭头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我纳闷,一个不创业的人,高举创业大旗,大兴创业之事,自己却置身其外,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也许是不屑,也许是不必,也许是不妥,也许是不能。
这位贾教授真是好口才,极具鼓动性,说得我们所有人心痒痒的,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能立马投身到火热的创业大潮中去,转眼也像贾教授口中的成功者那样,扬眉吐气,呼啸人生。
讲座精彩,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只是局长和校长们很沉得住气,并不像主任和老师那样,兴奋地两眼冒光,恨不能立刻拿出方案,第二天就热热闹闹的开张。我猜想,一定有许多顾虑,诸如政策、安全、管理、时间、场地、课程以及其他问题。泰州曾经搞过创业园,热热闹闹好一阵子,如今均偃旗息鼓,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滋生的土壤,中职生搞创新创业,较之大学生,还是有诸多的不便与顾虑的。江苏不是浙江,泰州不是杭州。照搬照抄行不通。
我的困惑之二:紧贴地方经济需求开设专业有多难?
实实在在办学,兢兢业业做事情的,当属杭州中策职业学校。这一次,我们是登门拜访的,在闹市区的一隅,小而精的校园吸引力所有人的目光,也引出了所有人啧啧的称赞。校长同样也是姓高,介绍学校时,声音丝毫不激越嘹亮,不似有万贯家财,低调得很,但他们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却是非常独特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奖状博物馆,财会博物馆等等,还有高科技展厅,最主要的还是紧贴地方特色开设的专业,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杭帮菜”特色专业。
泰州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方均有特色,姜堰作为鱼米之乡,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食佳肴,单单是一个“溱湖八鲜”,就足以聊起众人的口味,加上老姜堰传统的早点,比如酥饼,大炉烧饼,干丝等等,以及各乡镇的主打品牌——梁徐的牛肉,大伦的羊肉,沈高的绿色食品,品种如此之多,实在令我们自豪,只是,至今,我们的职业教育尚未涉及烹饪专业。
与校长交流心得,校长说,这个问题我们老早就考虑过。下文如何分解?
我的困惑之三:师资的培养,在于专业,创新创业的专业师资在哪里?
平湖中专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在创新创业的工作中取得成绩。这一点,泰州的机电高职与靖江中专便是很好的例证。
我们完全可以从教师队伍中物色这样的人才,辅以政策的支持,资金的鼓励,只是,职评与专业成长中,创新创业的成绩并不能纳入其中,却成了尴尬的经历。靖江中专朱照红创新名师工作室的两位骨干都是兼职的,一直不敢丢下自己的机电专业专心搞创新,只因为职称尚未解决。如何解决,有待政策的出台和具体工作中的协调。
我们学校也开设创业课程,也参与创新作品的制作,开创业课程的老师都是兼职的,说白了,就是应付一下,绝没有沉下心来搞出名堂的欲望。如何是好?
我的困惑之四:创新创业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办学目标的设定之外,还有学校文化的积淀,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创新或创业,不单单是一门课程,仅仅靠几节课就完事了。创新创业工作应该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一,中职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便要在这种环境中浸润。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明确,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提高学生的分数。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做中学”,因此,绝不可以在黑板上开机器,在教室里教游泳。
校企合作不应再是纸上谈兵或者一厢情愿,引企入校看来是一种好办法,这种合作应该是深度的,相互融合的,相互依托的,真正做到工人和教师一起,工厂和实训一起。
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同等重要,实训不如实战,像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学院的独立建制,让全校近五分之一,近两千名学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这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但这是不可以复制的!
骚动的心归于平静,耳边反复回荡那些话:职业院校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要有破冰的勇气,要有先进的思想,要勇于挑担子,要各部门默契的配合,缺一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