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午的安排显得有些匆忙随意的话,那么下午的观摩便是改观的开始,因为我被一堂真实生动的好课深深吸引,并获益良多。
为我们送上这堂好课的是淮北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丁延栋老师。丁老师不仅是该校的教导处副主任,也是淮北市小学语文名师,更是淮北师范大学国培项目专家库主要成员。
丁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
虽然丁延栋老师很谦虚,一再说他的设计很粗糙,但是,我想每个观摩完这堂课的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表示赞叹。
首先,让我赞叹的是丁延栋老师对教材以及课标有着深入细致的钻研。
新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中有明确的说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正基于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丁老师一开口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他将这篇课文读得很薄很薄,“两句话三件事”,仅用六个字,丁老师便将这篇课文解读得既清清楚楚,又明明白白。这两句话,非常明显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中华不振”,学生们只要做到熟读课文,基本上可以很快找到。
找到“两句话”,这是一个浅层次的目标。但丁老师没有局限于简单,束缚于简单,而是透过简单的表面挖掘出了深刻的内容――写作手法中的“反复”!这恰恰与新版课标中“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这句话中包含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件事分别就是立下读书志愿和耳闻“中华不振”以及目睹“中华不振”。在对这三件事进行概括梳理时,丁老师又巧妙地挖掘出了三种不同的概括方法,并在教学中一一地进行了很好的引导与指导。这又印证了新课标中的这句话:“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其次,让我赞叹的是丁延栋老师的这堂课有着丰富的语文要素,而且是那种极其富有智慧的设计与极其巧妙的指导。
教学伊始,丁延栋老师就在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下足了功夫,不仅指导学生写好一个“崛”(注意左右结构的占位,山字旁宜上不宜下),还指导学生写好一句话(注意字的大小、齐整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写是这样,读亦是如此。丁老师先是指名三个学生分别读,学生读后,丁老师一一做出点评,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然后再让学生起齐读课题时,学生就读得字正腔圆,并且颇具气概的韵味。
随后的文本品读,丁延栋老师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一面。在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带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语句时,丁老师没有进行任何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主动感悟的同时,引发学生关注这种独特的写法。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种写法的印象,丁老师还尝试进行了群文阅读,并一口气给出了三篇有同样写法又梯度不一的文章,让学生们自己圈画带有“反复”的语句,主动体会和感悟语言文字的奇妙。
最后,让我赞叹的是丁延栋老师的这堂课还渗透了许多的阅读策略,直接指向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时,丁老师显得不急不躁,胸有成竹。第一件事概括时,丁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抓重点删次要”的方法:少年恩来的回答,是重点内容,必须要保留;而其他同学的答案“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都是次要内容,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删除。第二件事概括时,丁老师又在学生对比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当一件事情的叙述中有个时间的话,应该尽量选择最小的时间词来描述,也就是“抓小放大”的方法,这样指向性会更加精准。第三件事概括时,丁老师又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在交流与对话中,学生们既清晰又快速地明白了人物众多的时候,要根据事件内容进行人物筛选,这就是丁老师总结出来的,所要教给学生的第三种方法“抓主要人物”。因为有了阅读策略的支撑,所以学生们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因为有了阅读策略的支撑,所以学生们学习变得更加愉快;因为有了阅读策略的支撑,所以学生们学习变得更加扎实;因为有了阅读策略的支撑,所以学生们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能够参加此次国培,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又让我多了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真正名师和真正好课的契机,也让我多了一次最真实地反思自己与改变自己的契机。无论明天我能否突破自我,也不管未来我能否变得更好,我都会把这一次的国培经历永远珍藏在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