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鲁迅的小说,很是佩服,但也纳闷他为何没有获得那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
又不知从哪听来的,他是因为没写长篇小说,当时也没多想。毕竟比起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我当时更擅长植物大战僵尸的通关。
于是此疑问就此搁浅,直到我后来知道了诺奖的获得标准:
一、要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二、作品候选人的标准必须是前一年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不考虑国籍。
四、要为文学作出突出贡献。
五、作品必须是理想主义的。
我仔细看了这几条,前四条毫无疑问鲁迅相当符合,莫非他不是理想主义?
于是我又去查。
诚然鲁迅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直面惨淡的人生,对食人的社会现状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但这与他是理想主义者并不冲突。
我们课本中说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那么救国救民、共产主义,为民族发声,哪一个不是怀抱希望的理想主义,并非只要只有浪漫主义才是。
鲁迅说,文学总根于爱。文学植根于希望与理想,文学存在于人间。
所以这最后一点也排除了,那么鲁迅究竟为何没有获得诺奖呢?
我最终在《鲁迅全集》中看到了鲁迅自己的回答: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
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
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
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
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看完鲁迅的这封信,一切都有了解释。
他不是没有获奖,他是自己放弃了。
首先鲁迅先是自谦“不配”,顺便还嘲讽了梁启超,当真是鲁迅作风。
然后解释了“自谦”缘由,他所佩服的作家们尚且没有得到,他哪里该拿呢。
他认为是占了“中国”这个国籍的便宜。最后他表示中国目前没有可以获奖的人,并且直白地指出获得诺奖非但没有让中国人长脸,反而引得自己人洋洋得意,更成了滑稽之态。
社会依旧艰难,写作这事已经是夹缝中生存,写作是为了告世人,而若是由一个奖项而变了味儿,使众人追名逐利,这才是走了歧路。
鲁迅一开始就表明“不配”,可是通篇看完,鲁迅并非自认不配,相反是不屑。
这里我很赞同哔哩哔哩up主智能路障的观点,鲁迅压根儿看不上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因为一站、二战诺奖仅仅颁发了24个人,而鲁迅所喜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人都没有获奖,也可看出他完全质疑这个奖的含金量。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依旧是最高奖项,诺奖含金量不用细细考量。
但放眼如今,鲁迅放弃诺奖也更印证其远见。拿不拿奖完全是个人的事,但中国人倘有得奖,必定引起全中国人的追捧,很难确定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很佩服鲁迅先生的气魄与远见,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贴切,但这恐怕并非鲁迅所想见的,若青年们能各抒己见,各行其是,让他的话过了时、俗了套,才是他所期盼的真正民族自信与崛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