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凤儿有约
小区门口,停着一辆农用车,车上摆着四五个纸箱子,放着几样蔬菜。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蹲在农用车上照看着。他瘦瘦的,穿着一件磨的发了白的皮夹克,头发蓬乱,完全没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有的光鲜。
农用车旁围着一圈买菜的大爷大妈,妈妈也挤过去,想要选几样菜。有人问小伙子,菜怎么卖,他头也不抬,说了声:“一元一袋儿,随便挑。”
这么便宜,难怪人多。我嫌人多,躲在一边等妈妈,闲着无聊,便观察着买菜的人们。
一个大爷,衣着体面干净,也挤在人群里。大爷一手拿着塑料袋儿,一手使劲往袋儿里装各种菜,遇着叶子黄了、蔫儿了的,就顺手一揪扔在地上。他脚下连黄带绿掉了一地的菜叶子,果真是眼里揉不得沙子,极爱干净的人。
卖菜的小伙子视若无睹,任由人们随意挑着、拣着、扔着,哪怕是快要把塑料袋撑破了,他也一声不吭,只收着递过来的一元钱。
妈妈交了钱,拎着松松一袋儿菜过来,愤愤地说:“这么便宜了,和白送差不多,人们还要挑拣!够吃就行了,装那么多干什么呀?”
是呀,干什么呢?因为便宜,因为不用称重,就无视那个风华正茂,本该享受青春时光的小伙子,不愿去体恤他,不愿去怜悯他,不愿去想农民一菜一叶背后曾经流下过多少辛劳的汗水。
利益是一块试金石,一元钱足以暴露一些人的人品,哪怕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也不能包藏。表面上看,他占尽便宜,殊不知,他已经输掉了自己的品行。也许无所谓输,只值一元钱的人品,本无立锥之地,丢掉也罢。
我想起三百多年前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其中有“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朱柏庐年少时失怙,生活艰难。满清入关后又不愿做亡国奴,在家乡当了乡村教师。侍奉母亲,抚育弟妹,想来生活也是不易,但他仍能体恤跑街串巷的小商贩、怜悯生活贫困的亲戚邻居。这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
《动容》南怀瑾先生曾说:“积德行善,从不占便宜开始。”
晋商翘楚乔致庸一生乐善好施,教育子孙要积德行善、心怀天下。乔家大院正房门楼上至今仍高悬着“为善最乐”的牌匾。
乔家经营的商行,发现惨了假的油就直接倒掉,为顾客打油时,把称调高一两,让利于顾客。无视蝇头小利,薄利行销,反而为乔家赢得了信誉,生意越做越大。
为了帮助乡邻,乔家门外常年拴着三头牛,谁想用就牵去,傍晚再送还。乡邻哪家得病无钱医治的,或是没钱过不了年的,只要找到乔家,都可以得到救助。
光绪三年,山西遭遇大旱,乔致庸开仓赈济,在乔家堡村大街上搭设粥棚,施舍灾民,尽管开销很大,却从不吝啬。
乔家上下,慷慨好施、积德行善,让乔家得到了尊重,家业也绵延长久、兴旺发达。如今,200多年过去了,巍峨的乔家大院仍然矗立在晋中大地,大院里乔家人留下的信义家风、行善佳话,和大院一道,穿越百年的时光却更加耀眼。
我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我对“厚德载物”深信不疑,我相信一个人外在的福报,和所拥有的德行是匹配的。德不厚,岂能有福报?
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积德,就从不占便宜开始。
《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