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这个设计项目怎么样,对你来说应该很容易吧?”
“如果就您刚才说的那些,应该没问题。”
“行,你先出十几个方案看吧,明天我们领导会议顺便讨论一下。还有小张、小李、小白,你们也抽时间每人出十几个吧”
“这……好的没问题!”
上图为天猫双十一LOGO设计图,与上文对话并无直接关联不懂设计的人以为多出一个方案时多简单的事情,几十个方案张口就来。实际上如果出一个方案需要的工作量为N,那么出三个方案的工作量就是3×N,出十个方案的工作量就是10×N……
很多设计师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多出几个方案就能提升效果”的想法。甚至用铺量的设计来证明自己的付出的精力。
我们有时花费很多时间来琢磨一件事情,以为自己已经穷尽所有可能。实际情况往往是:真正的解法根本不在你的思考范围之内。
上图来源:https://conversionxl.com/blog/website-redesign-higher-conversions-tread-lightly/寻找更重要的问题
在操作系统普遍缺乏设计文档时期,我画界面时总有一个疑问:确定和取消按钮,哪个放在左边,哪个放在右边?
这促使我在学习人机交互期间把它当做了一个课题来研究,之前也写过一篇:确定按钮该放在左边还是右边?
下面大概描述一下我是如何花费心思的。
首先我做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网页,唯一的区别是确定和重置按钮的左右放置。给网页加上计时器后,我拿着iPad去找了两组用户,并把这个实验包装成“审美测试”。
结果发现两组在耗时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反倒是错误率(即确认是不小心点了“重置”而不是“确认”)有点不同。A组15人里没有人出错,而B组15人里有2人出错。但是这点差别也不具备说服力不是?
所以我改进了实验,每组增加了一个页面,选了喜欢的图片之后还有选择不喜欢的图片,而且第二页的按钮排列与第一页相反。
两个组的第一个页面的错误率与上一个实验相差无几,这个可以预料。但是到了第二个页面,按钮被偷偷交换位置的情况下,B组的错误率只提升了一点点,而A组却从零冲到了过半!
第二页的数据揭露出了用户在第一页差点要犯的错误。
其实用户更习惯确定按钮在右边。A组第一页,大家顺其自然地点了右边,所以零错误。A组第二页,由于第一页太顺利,导致大部分人不假思索地继续点右边,所以导致了过半的错误率。
B组第一页,虽然确定按钮很不符合习惯的放在了左边,但是大部分人反应敏锐,导致错误率很低。到了第二页,虽然按钮位置被偷换,但由于第一页差点出错的经历,用户在点按钮之前更加谨慎,所以错误率反倒没有增加多少。
所以说,费劲周折之后,我终于可以得出结论说,确定按钮放在右边比较符合用户习惯了吗?NO!就算确定按钮在左边错误率也不过10%左右而已,真正关键的是不要在产品中交换正负向按钮的位置,不然错误率没有过半也会有可能接近三分之一。
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你目前所关心的问题,可能根本不是最终的问题。抱着开放的心态,才能有效地自我提升。
理解用户心理
大刀阔斧的删减功能未必奏效,画龙点睛反倒能够四两拨千斤。
很多产品如果想要促使用户做些什么,都会非常粗暴地使用各种提示:动效提示、气泡提示、弹窗提示……我之前还总结过写过一篇提示设计。例如,iPhone用户一定没少见下面这类弹窗:
图片来源于网络Netflix 不但没有增加任何提示,反倒将五星评分简化成赞和踩。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评分率了翻了一倍有余。
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用五星评分来判断用户喜好不一定有多大意义。雅虎曾经让用户给他们旗下9个网站进行五星评分,结果除了个别几个,大得分情况相差无几,清一色的J字形。早在2009年,YouTube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将五星评分改成了赞踩评分。
上图来源:http://buildingreputation.com/writings/2009/08/ratings_bias_effects.html当然五星评分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于例如购物等需要谨慎作出决定行为,避免过于主观的判断时,五颗星能给用户提供更多信息。例如随便给商家点踩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打骚扰电话的……
有些坑只有用户才看得到
做过原型测试的设计师肯定知道,即便是自认为过稿数十遍、完美无缺的方案,也可能在用户那里暴露出千疮百孔的问题。很常见的情况是,第一次测试时如果没有人提示下一步操作,用户根本进行不下去。
有些“资深专家”可能觉得自己已经练就了一双锐眼,但实际情况是,对于体验问题真正拥有话语权的,只是可能是用户。如果不从用户视角体验产品,有些坑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
例如,设计一个让用户决定是否接收邮件广告的复选框,想来很容易是不是:
但是下面这个复选框,代表的究竟是接收邮件广告,还是不接收呢?
虽然是同样的问题,第二种是不是感觉理解起来要困难很多?我也是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复选框大坑,于是这个它就成了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找了四组成年人填写表单,包装成普通的网页测试,实际上只有一个询问是否已满18岁的问题。统计耗时后发现,不同组的数据竟有十倍之差!耗时最长的一个人在C组的问题停留了半分钟,而且还填错了。
不但之前缺乏相关研究,与我交流的人也都表示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在卸载百度插件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安装上的),就看到了C组同款提问,难道是不是故意为之?
这里我想要表述的是,看不到的坑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大。
微不足道的同时也可能生死攸关
有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问题,在特定场合,也有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大事。
上面的复选框其实引出了一个更大范围的课题——默认选项。这个东西被运用十分广泛,例如注册微博后会默认为你勾选一些网红引导关注,安装山寨软件时会默认为你勾选一些木马文件引导安装……
默认选项可以利用人的疏忽、懒惰和轻信等心理,“操控”用户的决策。
通常来说,接受默认选项与否,对用户来说都没有很大的干扰。默认关注了,后来取关就是。默认安装了,后来卸载就是。但是一篇学术研究(Do Defaults Save Lives by Eric J. Johnson and Daniel Goldstein)发现,默认选项可能拯救欧洲很多人的生命。
看看欧洲各国器官捐献率,你应该会有一些疑惑:
是什么导致空心柱和实心柱国家的器官捐献比如此之大呢?作者调查后发现,这里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居然是默认选项:实心柱国家的捐献器官选项是默认勾选的,而空心柱国家则是默认不勾选。说白了,就是一个表单设计的区别而已。
对于器官捐献这种敏感却不紧急的问题,一般人都很难做决定,因此大部分都不会主动做出选择。不论是默认捐献还是默认不捐,除非有强大的动力,否则都不会去修改。于是造成了这种被默认选项控场的局面。
那是不是因为默认捐献能够拯救更多生命,就让所有国家都这么做呢?作者认为恐怕也不能这么轻易论断,因为这件事涉及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例如宗教文化、政治历史等。
有些看似无足轻重的问题,在涉及生命、伦理和金钱等问题时,可能对用户产生极大的影响。
总结
本文有点儿长,其实中心思想就是:用户的视角可能与设计师等产品决策者完全不同,要么换位思考、要么访谈测试,否则这个差异是专业能力无法弥补的。
网友评论
在复选框ABCD组对照的图片中(也就是文中倒数第二张图片),A组中的选框和后面的选框内容好像没有上下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