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他老人家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要说是红四卷,会不会有人去查了反驳我?)
宋襄公,在《史记》中是春秋五霸之一,不过这个霸主的称号,是受到严重质疑的。
既然是小故事,就说两则半。
第一则是被毛爹骂做“蠢猪”的“不击半渡”。
宋国和楚国在泓水两岸对峙,楚军渡河来攻。
宋襄公的哥哥目夷说:“楚军势大,如果让全部过河,我们难以取胜。不如趁他们渡河到一半的时候,杀他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之危呢?”
不许。
当堂堂正正不再是必选项楚军上岸还在整理军阵的时候,目夷再次建议攻击。
宋襄公还是不许:仁义之师,怎能趁其不备?
宋军一再等待,自然懈怠,而楚军列阵完毕,士气正旺,一鼓而下,宋军被打个落花流水,宋襄公自己也大腿中箭,重伤。
事后,有将士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说:
不打受伤的人,不杀白首老兵,不冲击没有列好的军阵,不靠关隘险阻取胜,这才是仁义啊。
宋襄公“直到我膝盖中了一箭”还没醒悟过来,只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自是千古笑柄,也难怪太祖要说他是蠢猪了。
这是一场有名的战役,有名是因为争议:古今的评判不一,内外的褒贬不一。
以宋襄公的兵势威望,绝不足以称霸当时的,《史记》说他是,应该是因了司马迁的个人评判标准。《史记》记载时人对泓水之战的评价是:宋襄公败于泓水之战后,有君子感叹当时中原之国少礼义,因为宋襄公的礼让精神,认为他值得褒扬。
原文是:
“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当然,更多的是讥诮。
宋襄公泉下有知,会不会幽幽一叹,唱一首“夜风冷冷”的《沉默是金》呢?
这一战有名,更是因为这一仗基本宣布了周朝建国以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仁义之师从此要退出历史舞台。
“挂羊头卖狗肉”的兼并之战,从此成为春秋战国的主流。说书人可以大胆言一声:“春秋无义战”之说,应自此战而始!
若是仅仅从这个故事来看,宋襄公不只是有点憨,还有点迂,有些蠢。
再看个故事,宋襄公还不是宋襄公时候的事。
那时候宋国要立兹甫(宋襄公的名字)当太子,他有个异母的哥哥,就是前面提到的目夷,因为是庶出(不是大老婆生的)所以不能立为太子。
于是兹甫对老爸说:“目夷比我大,忠信仁义,还是立他当国君吧。”
目夷知道后,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兹甫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难道不是仁吗?我再仁,也不及他啊!况且废嫡立庶,不合制度啊!"
于是拒绝,并跑到卫国。
宋襄公不得已于次年即位,把哥哥从卫国请回来当国相。
这一对王子的故事,和“二子乘舟”中的两个王子一样,仁义谦冲,谦谦君子,有贵族风。不同的是,宋襄公的故事没那么凄楚壮烈。
从泓水之战来看,也许哥哥当上国君说不定宋国真能称霸一时——至少泓水之战结局如何,未可逆料。
宋襄公的失败,真不是源于他的愚笨,而是源于他的憨,源于他的并不英明的执着。
不恰当的说,“满肚皮的不合时宜”这句,用在宋襄公身上,也未尝不可。
时代变了,人却不变通。有上古仁人君子之风,诚然是不错,但无霸王策,徒有圣人心,奈何。
最后半个故事:
宋襄公一盟主自居,在在盂地会合诸侯。目夷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宋襄公说:"我与楚人约好不带军队的,,怎能不守信用呢?"
到了约定之日,宋襄公和楚成王为争霸主地位而发生争执,楚王命实现埋伏的军队抓了宋襄公,带回楚国囚禁起来。
个人认为,宋襄公之所以能够被史记成为霸主,不是因为实力,而是因为司马迁的认同。
宋襄公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圣人之道”死去,并且从此不再在中华大地复活的悲剧。
每次看到这个故事,都想为宋襄公一哭,为华夏大地上“圣人之道”的逝去一哭!
文末乱弹
1)宋国在周朝的地位很特殊,类似我朝的自治州。宋人也自称是客居周朝,不是周朝的臣子。
周武王取得江山时,纣王的异母兄弟微子,带着商王朝的宗庙祭祀的礼器,赤身到武王营前请罪。
武王仁德,为保留商朝血脉,留了他这一脉。后封于宋地,并许以客卿地位,是为宋国。2)目夷,是墨子的先祖。
3)说到宋襄公的憨,自然想到“内圣外王”这个词。在后世“今文家”(唐德刚语)眼中,内圣是不够的,还要外王。就是满清的雍正说的,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也是汉朝某皇上说的“霸王道杂之”:儒家为表,法家为里。更是我隔壁小妹说“疯狂烤翅”的好处,外焦里嫩:外面激烈,内心平和。宋襄公做到了内圣,却没做到外王,失败可期!
用一种手段,达到另一个目的,这就是内圣外王的真正内涵。
近年,厚黑盛行,我居然诧异地听到以厚黑手段,达到利国利民目的的“高论”!只是,为一个高尚的目标,用一种卑劣的手段,这样真的好吗?
忽然觉得川普好,至少想啥说啥,表里一致,没很多中国人的人格分裂。
更多春秋小故事,请关注我的专题《野史春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