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书单读书
关于底层的贫穷,应当看看这本书

关于底层的贫穷,应当看看这本书

作者: 阿卷AJuan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20:07 被阅读81次

    现在每次走过乞讨者的身边,或是有人来乞讨,都好像会更坦荡一些,因为身上并没有现金,出门只要带个手机就行,于是会暗地里思考,乞丐会不会跟上时代潮流?打印出自己的微信支付宝二维码,结果上网一搜,发现真的有,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也是很让人钦佩了。

    这些年关于乞讨者远比普通人更为富裕的新闻也是时常都能够听到,我也曾想过,如果真的跟踪乞丐一日,是否能够看到他们人前楚楚可怜,人后逍遥自在的样子。但我终归是没有去跟踪过,不知道他们的真实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而乔治·奥威尔的这本《巴黎伦敦落魄记》,则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见闻。本书是纪实作品,记录了他在底层时的所见所闻。这本书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一个洗碗工的日记》,但是屡遭退稿,后来才被出版商慧眼相中,增加了伦敦的部分,模仿《双城记》,将两篇合二为一,取名《巴黎伦敦落魄记》,才得以出版。这是他的首部长篇作品。

    乔治·奥威尔已不用再多介绍,他是《1984》《动物庄园》的作者,也是记者、散文家、评论家。他一生短暂,颠沛流离,只活了47岁,留下的作品并不多。

    这本《巴黎伦敦落魄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主要是在巴黎的酒店后厨;另一部分则是在伦敦,主要是流浪所。乔治·奥威尔试图通过这些见闻向我们澄清世人对流浪汉的种种偏见 ,而让更多人看清贫穷是如何塑造一个人、影响一个人的,以及社会对其所应承担的责任。虽然是纪实作品,但是行文风趣,并不苦情,反倒透着一种乐观,可能和译者的翻译有关。

    #物质#

    物质上的匮乏是首当其冲的。很多时候,很多细节是要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深刻的细节。乔治·奥威尔在书中这样写道:

    “用力扇了自己的脸颊几巴掌,看上去红润多了”

    “用大蒜抹一抹面包的意义在于,面包会有点酸味,让人觉得有填饱肚子的幻觉”

    “他拖着那条瘸腿工作了十或十二个小时,下班后他第一个念头就是走三公里路过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

    知乎上“你对[穷]有哪些深刻记忆”问题下,有很多回答,每一个都能看很久。我们家不算赤贫,但也不富裕。我总记得,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期都要征订报刊杂志,因为父母不支持,所以每次我拿到手的都是规定必须要订的那一份报纸,也就是最普通的报纸,上面毫无色彩,根本没有我感兴趣的内容。而班上有的同学则能够拿到《漫画大王》这种彩印的、非常有趣的杂志。订了那么多学期的报纸,我只有一次订到了彩印刊物,那是我爸心血来潮给了我大概三十几块钱,让我自己看着办。

    #精神#

    贫穷对精神的摧残也同样可怕。穷人思维一直都是被人诟病的,同样,也正是因为贫穷,他们无法想到更远的未来,只能得过且过,先想尽办法度过今天或是明天。

    主角在巴黎的酒店做厨房小工的时候,生活就基本被工作所挤占,没有空闲时间去思考更多的事情,光是好好休息一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和今天的普通上班族不也是一样吗?下班之后微信群里响个不停,这边领导安排事情,那边同事有事叮嘱,一刻也不得歇。年轻人都是想辞职的,但根本没想好退路,没计划好以后,而是等到某一个时刻,忍无可忍,交出辞职信。

    乔治·奥威尔借书中人物之口问:我们都是打工仔,干嘛要为一桩谋杀案浪费睡眠时间?这样的句式,在今天听上去也同样熟悉。这个时候,不禁要想起德国神父马丁在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留下的一段名句: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贫穷的人也同样有他们的休闲方式,“看星星是免费的节目,不用花你半分钱。”同样,他们之中也有人只是物质上的贫穷,而非精神上的贫瘠,他们能够读书思考,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上是自由的。

    那现在的我们又是否自由呢?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写照,无数热点、娱乐一刻不歇地涌出,供人们消遣慰藉,而很多人无力改变生活,就只能通过不断获取新鲜和刺激,来获取更为容易获得的多巴胺,麻痹自己。

    #贫穷的我们#

    乔治·奥威尔在《巴黎伦敦落魄记》反思了当代人对乞丐的态度,认为他们并不是劳动者,所以被视为社会的累赘,是被边缘化的人群。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社会之中默认金钱是衡量价值的标准。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是失败者。我们现在依然是失败者吧……

    本质上,我们都是贫穷的人,否则我们何以要工作,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真正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的人,除非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否则很有可能是谎言。而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失望和自我怀疑,因为可能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现在很多人说贫穷,想要暴富解忧,但可能还是因为自身有更大更多的欲望,基本的生存是不愁的。大概只有那些,台风天中去扶车的人,他们身上的生计重担才是赤裸裸而又沉甸甸的,因为命不值钱。

    还有那些走街串巷的、卖陈氏止咳梨的、磨刀磨剪子的、骑三轮车卖水果的、拖了一整车竹制躺椅的、节日出来卖应季小物的,他们都很辛苦。一些人,光是生存就真的是拼尽全力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我不是药神》、电视节目里为了有口饭吃而想要进监狱的老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得要更加艰辛。

    ————————

    乔治·奥威尔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译者肯定了他的态度和精神,但也认为他的解决方法未免流于表面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大概就是空有一腔热血的理想青年,不过乔治·奥威尔写这本书的时候确实也才28岁。

    我水平有限,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没有影响力。只觉得知足常乐或许是一句老话,被说烂了,但确实是有其意义的。我们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力所能及的时候也帮助一下他人 ,就已经很好了。

    在一个写作群里,有一个作者就将自己每个月的稿费都捐给慈善机构,这种善举是让人钦佩的,而我现在只能捐一捐信用卡里的积分给孩子们换个免费午餐了。

    (tip:现在某宝某信都有爱心捐赠的小模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底层的贫穷,应当看看这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ki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