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跟一个做图书策划和文稿编辑的朋友聊天,她一再强调,作为一个编辑,她选稿更看重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文字的华美与水平。
确实,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越是朴实无华,越是真情流淌的文字,越能打动人。
大家都是混简书的人,我也在简书写了十八万多字了,翻翻我的文集里总共一百二十篇文章,不难看出,那些阅读量和点赞量较高的文章,确确实实都是比较贴近生活,比较真实流畅和温暖人心的文章。
事实上,也只有真正最真实,最走心的文章才是真正最好写,写起来最顺畅,最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文章。
我个人觉得越是写自己真实的经历和内心真实感受的文章,越是下笔如有神,自然而然,一气呵成。
如果是写那些相对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文字时,不但感受不到写作的愉悦和快感,反而会有很多挫败感,因为我们并不是那方面的专家。
就好像大学生写论文,需要不断地去找参考,查资料一样,那样为了完成一个任务似的去写作,不但累,而且没有效果。辛辛苦苦折腾出来的东西说不定还不受待见。
尤其那种无病呻呤,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文字,写起来折磨自己,看起来也耽误别人时间,没有必要。
文章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出不但自己满意,而且读者还喜欢的好文章呢?
我们看看台湾作家朱天心怎么说,她说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要诚实。如实地反映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她说文学有时候是需要六亲不认的,是激烈的,是得罪人的,因为要说真话。可是正是因为她文字的真实大胆,不媚俗,敢于直面现实而使她赢得了无数追随者。
朱天心说她年轻时青春文学在台湾很畅销,有出版社找到她叫她也写一本类似的作品,可她拒绝了这种商业化炒作,却写出了自传体散文《击壤歌》。这部作品当时红极一时,当年就销了三十万册。
她说不要为了讨喜,为了随波逐流而去写作。要自由地,诚实的面对自身,耐下心来,一字一句,写真正自己想写的文字。
用我们“简书人”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不要为了推首而写,不要为了“喜欢”数而写,更不要为了签约而写。
我看了很多签约作者的文章,他们大多都在透露一个信息,他们其实刚开始并没有刻意去追求签约,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作品质量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签约方就主动找上门了。
真正热爱写作,对写作抱有一种严肃敬畏之心,真正用心去写,不但签约水到渠成,还会有更多你意想不到的福利等着你。

虽然大家都在写,但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如果是要写出让读者有共鸣,打动人心的文章,更是需要作者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地思考和判断。
这不是多上几次培训课程就可以学来的。对于写作,作者的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
冯骥才在他的《我心中的文学》一文中提到,一个作家应具备的素质:
想象力,发现力,感受力,洞察力,捕捉力,判断力;活跃的形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尽可能庞杂的生活知识和尽可能全面的艺术素养;要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对万事万物所独具的细节异常敏感;对形形色色的人的音容笑貌,举止动念抓得又牢又准;要对这一切都能准确表达出来。
作家的内心是个小舞台,社会舞台的小模型,生活的一切在这里重演……
要写出真正有思想,有温度,有意义,受欢迎的文章,除了作家的真诚和丰富的经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会使用一个“静”字。
写作的环境很重要。
我那天看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他谈到《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他觉得大刘能写出这么杰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跟他所处的单纯,简单环境很有关系。
他同时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比如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的作品就是出自山东高密那么一个小地方。
他说大地方人多,喧嚣嘈杂,你每天见几百人实际上你一个人都没见到。而在小地方呢,你身边每天就那么几个人,你能近距离接触,观察他们,深入了解他们。这样你的作品才会真实,有血有肉。
所以一个作者就应该关起门来,静下心来,老老实实读书,写作。
就像作家麦家说的,如果一个作家整天去关注微博粉丝数,点赞数,那是不务正业的。是可悲的,也是可笑的,是没有前途的。
他说他自己曾经就有过那么一段浮躁期。但是很快他就醒悟过来了。所以他做了一次演讲,他说他想“重新出发,坐船去伦敦”。意思是让自己慢下来,抛开杂念,潜心修炼,专注写作。
这才是一个作家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