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说的啥

作者: 大宋努力 | 来源:发表于2017-11-06 17:40 被阅读69次
    孔子.png

    大家都是知道,“三十而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的原话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老先生在古稀之年回顾自己一生成长过程,发表的人生总结。孔子老先生嘴里不会说没用的话,这段话是在讲学习要有耐心、需要循序渐进,是讲给自己的弟子听的。

    不然孔子老先生虽然学问超人,也不能把时间节点卡的这么准,不早不晚,都是每十年变化一次。

    要知道孔子这是说的啥,就需要了解说话的语境。

    孔子的生平事迹实在不用多做介绍,大家都受过语文的洗礼,孔子那点事大家都滚瓜烂熟,如果忘记可以去看发哥的电影《孔子》。

    《孔子》海报.jpg

    不需要介绍孔子,却需要介绍孔子一个非常著名的弟子——子贡。虽然《论语》里没有写孔子是对谁说这句话,但很有可能是对子贡说的,因为孔子非常喜欢对子贡发一些感慨和牢骚,子贡也懂老师的这些情调。推测错误也没关系,不影响这句话的解读,子贡在这里主要是捧人。

    现在看来,孔子的名气更加如雷贯耳,但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名望远不如子贡。因为子贡最符合人们钦佩的标准,有钱有势。

    子贡有多有钱呢?具体数字历史没有记载,但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子贡的财富应该是国家首富级别,能用钱解决的事对他来说不是事的那种。子贡因为经商才能,被后代人推崇为儒商鼻祖。

    子贡有多有权势呢?子贡长期担任鲁、卫两国的相,除了一国之君没有人能管他的那种。而且他这个相还不是吃干饭的,他能解决国家的重大危机。

    大家都是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血腥的复仇故事背后,就有子贡矫捷的身影。

    这个故事如果都写下来有点长,大家可以直接百度“子贡”,就能看到这段故事的完整版,叫“存鲁乱齐”,我这里只写个大概过程。

    齐国要攻打鲁国,子贡作为鲁国的相,当然就要挺身而出喽。他先到齐国说服主帅田常改攻吴国,田常答应,但要求要吴国先动手,子贡就跑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吴王说可以,但是我身后的越国正在对我虎视眈眈,我要先打越国。子贡告诉吴王不用攻打越国,我过去劝越王认怂。子贡去了趟越国,越王勾践果真乖乖认怂了。吴王很满意,带领队伍去怼齐国。子贡又跑到晋国,让晋国国君做好准备,等吴王胜利后把吴国军队怼回吴国,别让他四处劫掠。

    就这样,子贡出使保全了鲁国。复杂吗?非常复杂,一个节骨眼出错,就满盘玩不转,当时也就有子贡能把这盘棋下活。在口才方面,孔子老先生也得拜子贡的下风。

    要钱有钱,要才华有才华,要地位有地位,论功绩有功绩,子贡在当时受追捧的风头比我们现在追捧的西方明星政客还强劲。当时的人敢说我不服孔子,但没人敢说不服子贡,因为真比不过,不是一方面比不过,是哪方面都比不过。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鲁国大夫叔孙武仲,他公开声明说:“子贡比孔子强。”

    子贡对这种崇拜之情是怎么回应的呢?子贡非常生气,说:

    “如果拿院落打比方,那我的院墙只有肩膀高,大家抬眼就能看到里面;老师的院墙则有几丈高,没找到门路的人,看不到里面。”

    这个回应就看出子贡对孔子的推崇之情,而且从子贡的比喻看,子贡是真正从老师那见到了东西,看出自己和老师的差距。

    如果说这只是打嘴炮,那么孔子去世后,子贡为孔子守墓 6 年,就是实打实的用行动表明对老师的敬爱。要知道,当时的礼法是守墓 3 年。

    没人知道子贡守墓这 6 年是怎样度过,为什么要苦守这么久,但肯定不只是每天哀恸追思,这不是子贡的风格,也不是孔子交给他的东西。

    我想子贡是要用这段时间把老师的教诲再理解透彻一些,再多学一些,老师的学识是世间最重要的东西。孔子之后,天下再无人可以教导他子贡。

    正是因为超级明星子贡的极力推崇,孔子才能名满天下。《史记》中记载:“七十子之徒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陋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翻译过来是:“孔子的七十位高徒中,子贡最为富有。孔子既有原宪这种安贫乐道的弟子,也有子贡这种阵仗阔绰、用财物结交诸侯的弟子,子贡所到之处,国君无不与子贡平起平坐。但使孔子名满天下的,是子贡这样弟子的功劳。”

    扯远了。能让子贡这类人物佩服的才能肯定不是撩妹生娃、怎样赚钱,那还有什么学问呢?

    《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但讨论的问题都比较形而上,像这段: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娇,何如?”子曰:“可也,为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高诸往而知来者。”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段,我就不翻译了,反正翻成白话文咱也体会不出人家的境界,咱还是说点通俗易懂的,讲个故事吧。

    在当时,鲁国有一道法令:鲁国人在外国看到本国人沦为奴隶,如果你能把人赎回来,国家会给你补偿和奖励。

    子贡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在外国当奴隶的鲁国人赎回鲁国,但子贡有钱啊,就不向国家要奖励。鲁国人又发现了子贡的闪光点,对子贡点头称赞。

    孔子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他表示批评:“子贡啊,你这样做不对。圣人做事情要能引导民风世俗,可以让百姓照着做,而不仅是图自己痛快。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你不领取补偿金,开了这个头,别人也就不好意思去领钱,那谁还有钱去赎回同胞呢。”

    不讨论孔子批评得是否正确,孔子能把问题说到这个层面,说明孔子看问题非常立体。孔子不只看这件事立体,他看每件事都能达到别人意想不到的深度,所以子贡说老师是高达数丈的院墙,没找到门路的人看不到里面。

    孔子曾经问子贡:“子贡啊,你认为我是学习的多才知道这些事情的吗?”子贡回答:“当然。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是一以贯之。”

    王阳明解释说:“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

    孔子是先有“一”这个根,然后遇到什么境遇,就能生长出相应的枝叶,而子贡是在枝叶上下功夫,虽然也是大才,但终究有局限,不能如孔子般融会贯通。孔子经常对这点叹惜。

    孔子和子贡两个人,孔子就是“根”,子贡就是枝叶,孔子是子贡的主心骨。子贡虽有天大才能,但必须得有孔子的规矩才能玩得转,不然才能越大,就越容易走到得意忘形上面去。就像一个船长无论多么智勇非凡,都需要灯塔的指引,不然就迷失在汪洋大海之中。

    三十而立,就是立一个主心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要有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中有谱,对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有清晰的判断标准,心中有个根,能用这个根去权衡万事万物。

    清晰的标准是指那种认为对就能去做的那种,不是那种认为对但是不敢去做的那种。

    第二种说明你心里尚有拎不清的标准,人格还没有立起来,需要别人批评你、鼓励你、教育你。

    我们现在叨念的“三十而立”都是子贡的东西,不是孔子的东西。有房、有车、有老婆是子贡的标准,不是孔子的标准,孔子的“三十而立”不是立这些显而得见的东西,孔子要立的东西在心里。

    这个非常难,你能看到许多明星在接受采访时会语无伦次。王阳明说:“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这就是心里没有主心骨,不知道要说个啥。

    三十岁立下主心骨,这样才能和世界交流碰触,才能不断完善内心,才能在四十岁不惑。不然就只能被动接受这个世界给你的东西,随波逐流,不知道走向哪里,把下一个十年也浪费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人的主心骨需要打磨,然后才能晶莹剔透,要是没有打磨,那无论多大年纪,心里依旧是块拎不清的石头。

    你的心灵在经历磨砺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十而立”说的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ol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