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纯文学桃花三月开一思诗文集
大勇无畏范仲淹 千古柔情留绝唱

大勇无畏范仲淹 千古柔情留绝唱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1-02-08 13:30 被阅读0次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是儒家完美人格的三个最重要特征。“智、仁”不难理解,儒家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外形偏于文弱而博学睿智,忠君爱民,为什么儒家还如此推崇“勇”呢?“勇”的内涵是什么?

    01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 就是说,勇者,义之所在,必将挺身而出,一往无前,就是说儒家思想有践行正义的内在要求。

    坚定、果敢、勇猛、不退缩,是“勇”的基本要求,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子路性好勇,有一次他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告诫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荀子说,有禽兽之勇,有奸商盗贼之勇,有小人之勇,有士君子之勇。没有廉耻,不辨是非,不避死伤,不畏强大,眼睛里只有吃的喝的,是禽兽之勇;为了牟取暴利,你争我抢,不讲谦逊礼让,贪婪而暴戾,眼里只有一个“利”字,是奸商和盗贼之勇;轻视生命,凶恶残暴,是小人之勇。义之所在,不畏权贵,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即使以江山社稷相送也不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珍惜生命但不会为了生命而放弃道义,是士君子之勇。

    禽兽之勇和奸商和盗贼之勇源自本能的欲望,他们用眼睛看,眼里只有饮食财货这些外物;小人之勇则意气用事,气血喷张,情绪支配行动。唯有士君子之勇,不为外物所左右,心系正义,珍惜生命,是真正的大勇。也就是苏轼所说:“大勇若怯。”真正的勇,不是不顾一切地横冲直撞,义字当头,行有所止。

    02

    殷商北方属国孤竹国的君主立三子叔齐为嗣子。君主去世后,叔齐不肯登基,认为王位当传长子伯夷。伯夷则认为父有遗嘱,不从就是不孝,君有成命,不遵就是不忠,坚决不肯接受弟弟的推让。

    伯夷和叔齐坚守自己的正义,先后逃出国境,两人巧遇于西岐。适逢武王举兵伐商纣,伯夷和叔齐于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拦住武王的战马,谏阻武王说,“你父亲刚刚去世,不去安排隆重的葬礼,却在这里大动干戈,这难道合乎孝吗?你们是商纣王的臣子,现在却要篡逆弑君,这能说是仁吗?”

    武王身边的将士见两人如此不识时务,举手便要把他们杀了。姜子牙却阻拦道:“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以后,要征召封赏这哥俩,伯夷、叔齐以殷商遗民自居,谢绝了周武王的高官厚禄,宁愿采薇而食,结果饿死首阳山。

    伯夷叔齐举国与之而不就,以单薄之躯敢于阻拦千军万马,高官厚禄不能改变他们的信念,无疑称得上“大勇”了,但他们坚守的义却有些狭隘。

    03

    历史上的真正大勇之人,我认为首推范仲淹,范文正公,他是我最佩服的大勇之儒。范仲淹是一位真正的儒家饱学之士,文章大家,又深明大义,一生精忠报国,文为能臣,武堪名将。元好问曾这样赞赏范仲淹:“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范仲淹是徐州人,幼而丧父,母亲改嫁到朱家,他被迫改姓朱,名说。他幼年常受异父同母弟弟们的欺负,为此发奋读书,誓言恢复范姓。他在河南应天书院求学期间,正好宋真宗莅临视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出去观仰圣容。试想如果一国领袖到了你们的学校、公司,谁能不挤上去看一眼呢?可是范仲淹却端坐不动,事后他答复同学说:“以后再见也不晚。”如此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自信,割席断交的管宁也稍逊风骚。

    04

    范仲淹出仕的第一个官职是“广德军司理参军”,就是法官助理,是个从八品或从九品的低级官。当时地方官贪赃枉法盛行,但他位卑官微却敢于坚持正义,经常和上司在案情上发生争执,并把不同意见记录在一块屏风上,光明磊落,勇于抗争。结果他离任的时候,连路费也拿不出来,但他没有后悔。

    晏殊举荐范仲淹入朝为官,那时宋仁宗已经19岁,但太后仍然把持朝政。宋仁宗要率领百官为太后贺寿,范仲淹马上上书谏阻,认为家事国事不可混淆。宋仁宗不理他,他又直接上书太后,请求太后还政。

    这可把晏殊吓得不轻,晏殊责怪范仲淹行事鲁莽,弄不好还会连累自己。范仲淹很难过,他说,我就担心自己不够尽心履职,辜负了恩师的清举,想不到倒把恩师得罪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我默默不辩,难道恩师不怕别人讥刺你失举吗?

    范仲淹多次因大胆谏议被贬谪,但从不改忧国忧民之志。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滥用私人,纳贿市恩,范仲淹绘制百官图一份上奏仁宗,结果自己被贬饶州。

    好友梅尧臣作《啄木》诗一首《灵乌赋》一篇寄赠,告诫他“乌兮,事将兆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劝他“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喙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尔累。”范仲淹回赠《答梅圣俞灵乌赋》一首,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不学太仓之鼠“丰食而肥”,尸位素餐。

    05

    范仲淹并不是莽撞之徒。1039年西夏李元昊进犯北宋边境,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兵临延安城下。其时范仲淹正被贬谪在浙江绍兴,陕西安抚使韩琦力荐从没有部队履历和带兵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御敌。于是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帅为安抚使夏竦,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范仲淹到任后,改革部队编制,修筑城池和要塞,招纳西羌以孤立西夏,主张等待时机徐图西夏。

    可宋仁宗、主帅夏竦和副帅韩琦都急于出兵反攻,韩琦联络范仲淹分路联合出兵,范仲淹晓之以理认为不可盲动,韩琦生气地说:“大凡用兵,先得置胜负于度外。”这是一线连排作战指挥官应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千军万马的主帅岂可如此意气用事。范仲淹自知不从众议肯定会给自己惹麻烦,但绝不为了保全自己而苟且于国家安危存亡之大事。

    韩琦单兵冒险突进,折兵万余,大败而回。三人都被贬官,但范仲淹和韩琦仍坐镇陕西。随后几年在范仲淹作战思想的指导下,宋军打退了西夏军的进攻,宋仁宗于是重新任命范仲淹为主帅。范仲淹号令严明,爱护将士,派遣文彦博、滕子京和张亢分路统兵,最终李元昊不得不向北宋称臣。

    06

    范仲淹还是一个锐意改革的改革家。庆历年间,北方边境不宁,百姓生活贫困,社会危机不断恶化,而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由于范仲淹在对西夏战事中的卓越表现,宋仁宗提拔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并不以高官显爵为满足,上《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以整顿吏治,节约财政开支,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随后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 ,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

    这些措施大都被宋仁宗所采纳。范仲淹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但庆历新政损害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范仲淹被污“朋党”,再次遭到贬谪。范仲淹于是请求回到边关抗击西夏。

    07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应老部下滕子京的之请而写的。当时他已经58岁,回顾自己的坎坷一生,范仲淹托物言志,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淋漓尽致地浓缩在这篇不到400字的千古绝唱之作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君乃忧其忘民,所以忧君本质上是忧国、忧民,他的心中对百姓充满了百般柔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儒家孔子和荀子倡导的先义后利,范仲淹不是只会喊口号,说漂亮话,而是殚精竭虑,赴汤蹈火,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一生践行。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他一心为公的士君子之勇的坚强根基。

    很多人都会把范仲淹和曾国藩相提并论,在我看来,曾文正公虽然也是文韬武略,但不免显得工于精致和算计,为人圆融,巧于处事,多少漏出些许小我,而范文正公坦荡无私,大气磅礴,大勇纵横,其天地要宽广得多。

    我钟情于范文正公多矣!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勇无畏范仲淹 千古柔情留绝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tc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