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眼里《道德经》(78)

作者: 西北晓峰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23:56 被阅读5次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眼里《道德经》(78)

      《道德经》第十八章赏析

              ――――牧童对十八章的感知

        牧童认为《道德经》第十八章是十七章的延续。“道”在心中,非在规制。道因人而异有不同的展现形态。“道”没变,一直在那儿。人与人不同,对“道”的认知不同,又或因生存状态不同的缘故,使“道”以千面存在,以人的格局决定了对应格局而相辅的道的层面。

          当认知“道”并致用时“道”在心中,己无形地影响着言行。如同在十字路口,很自然地或是下意识地要看红绿灯。尽管没有交警或辅警。见有老人或孩童独行,会下意识或说不由自主地关注,会多看两眼。尽管素昧平生并不认识。见到多年不见的老师,会情不自禁地趋步上前,双手和老师握手。只因尊师重教已植根脑海。当被生活琐屑或坎坷压得透不过气时,仍能嘴角上扬,坚信这只是人生必须的一部分,也坚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所有这些心态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呢?无它,只因心中有“道”并致用成习惯而己。

        本章似乎有点哲学的相对观点。是否是贞臣不是自个儿说了算,得等邦家昏乱时。是否品性仁爱不是有目的体现,而要看是否是无意识的习惯成自然。是否孝慈得看六亲不合时是否仍能遵循上孝下慈。是否拥有智慧或说是否拥有知识,得看是“似忠”还是“真忠”,或说是是否教化或惠泽了民众。用牧童的话说是耕牛是肉牛套上犁辕试试就知道了。由这方面来窥探,本章讲了看一个人是否近道知道悟道并致用须由他对待四邻宗亲的仁爱孝慈体现、对待言论或知识的辩证对待态度、对家或邦或国是否有忠贞不二的责任心,等四方面就可观察出来。自然是有假设条件的。那就是假如大道废、有大伪、六亲不合、邦家昏乱。

          这有点残酷!如同时下人们说的几句话,列出来看看想想。“借钱是试人最好的方法”、“人心试过后心就凉了”“有没有智慧(知识)看他得到了什么”。想想有些可怕。

          老子明白欲是有原罪的,也知道人生无法去欲――你一切的选择都是欲的作祟,更明白对欲的抑――节制、对欲的放――并不讲求禁欲。应此才提出“节欲”。结合这点来看,牧童的一些感知不甚合老子本义。

          牧童依旧认为本章老子的本义是“悟道”并致用者的外在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牧童眼里《道德经》(7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vi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