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代人的县一中缘分
小时候,听奶奶说,父亲早在一九六二年就考上了县里的一中,是片区里的第一名。当时,一中的校长和班主任老师先后四次前来家访,但均被当时的大队书记以家庭成份和家中缺少劳动力为由横加阻拦,导致最终没有上成一中,成为一大遗憾。
后来,又听奶奶说,细爹在一中读书,成绩很好,在班上和学校里总是前几名,我听后似懂非懂。那时候,我看到奶奶家的桌子上有一枚红色的徽章,便拿在手里把玩。徽章呈长方形,尺寸较小,正面刻有一中的校名字样。那是一枚当时一中的校徽。
读小学一年级时,我看到了奶奶家抽届里的几个笔记本,打开后,只见每个本子的扉页上都有用毛笔书写的字迹,并盖有红色的公章。那些本子是细爹获得的奖品,是奖励细爹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荣获好名次,多数是获得年级第一名,少数是第二名或第三名。
一九八二年,细爹一中毕业,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尽管细爹的成绩很好,但鉴于当时细爹的体质比较弱,为稳妥起见,班主任建议他不要填报北大和清华,其他的学校随便填报,于是祖父让他填了离家较近的华中工学院,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暑假里,听了村里广播的通知,我打着赤脚走在滚烫的泥土路上,陪着细爹去管理区领取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才读一年级的我看到了装有录取通知书的信封上印着华中工学院几个大字,印象十分深刻。
后来听细爹说,他高中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周胜先先生,物理老师是胡国民先生……这些先生都是一中的名师。
几年后,我也考上了一中。同村的国雄和国纯也考上了一中。开学那天,我们三个人在家长们的陪同下,一大早便乘着村里的同一辆机动车来一中报到。看着张贴在高三寝室东面外墙黑板上的几份用毛笔书写的分班名单,我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确定了班级,从此开始了在一中的几年读书生活。
师范大学毕业前夕,我顺利通过了县一中与县教委联合组织的班级课堂试讲,经双向选择来到一中工作,任教高中语文。工作二十多年来,历经了老校与新校两个阶段,见证了一中的发展与辉煌。
2、县一中四大巨头印象
在县一中读书的那些年里,学校领导层有四位校长,被我们称作四大巨头。这四大巨头分别是书记兼校长张汉舟以及夏宏声、陈宝生、杨松林等三位副校长。
四大巨头里,书记张汉舟,每日气宇轩昂地行走在校园里,经常到几栋教学楼里巡视,面色不怒而威。我每天早起锻炼身体时,总是看到张书记手里拿着个小收音机,一边散步一边收听新闻。我们在食堂打饭时,经常看到张书记拿着个大瓷碗打饭和打菜。我看到张书记经常吃的菜是酱干,饭菜满满一大碗,吃得津津有味。张书记的政策水平好,口才亦好,讲话声音洪亮,中气很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富有激情,原则性强,是非分明。张书记经常在一些场合或利用合适的时机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张书记还经常对一些违规违纪的学生随机进行个别教育,既严肃严厉,又语重心长,深受学生敬畏。
副校长夏宏声,身材高大,满面红光,派头十足,声音洪亮,恢谐健谈。夏校长分管教学工作,据说十分严厉,经常去推门听课,不过我们班没有碰到过一次,反倒是张书记曾经推门听过一次。据说,那些年里学校印发的用于高三复习备考的时事政治资料,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夏校长从《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中一条一条地摘录下来的。
副校长陈宝生,起初是我们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刚从县师范调过来,大约一年后当上了副校长,分管总务后勤,经常深入一线,作风相当务实。一次雨天,我在食堂吃饭,一勺子饭到口里,就嚼到两粒沙子,便吐到了墙根下,又吃了一勺子饭,又是两粒沙子,就又吐了。这时,陈校长突然来到我身边说道,这伢为什么吐饭?我说这饭里有好多沙子,不信您试试。不料,他真的接过我的饭碗吃了一口,说没有沙子。我说,您再试一口。他就再试了一口,细嚼之后,说道,饭里果真有沙子!接着冲着食堂员工们大声地说,饭里有沙子,要整顿!饭后马上开会,不能再出现沙子!几十年过去,此事依然令我印象深刻,并对陈校长的务实作风深表敬佩!
副校长杨松林,时年四十多岁,任教于高三年级,后来与陈宝生老师同期被提拔为副校长。不晓得杨校长具体管什么,但知道他的儿子与我们是同一个年级,在隔壁三班。印象中,杨校长平日露面不多,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应该是个工作上勤奋务实的人。
好几次,我看到四大巨头在校园主干道上并肩而行的情景。有一段时间,我下晩自习后到校外的表姐家去住宿,多次经过老行政楼后面的老环城路,总看到行政楼上️有一间办公室里灯火通明,里面传出洪亮的讲话声。从那熟悉的声音不难分辨出,那是四大巨头在开会讨论的声音。夜深了,还在开会研究工作,县一中的巨头们,工作起来也是够勤勉的。
2022年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