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也是一次隔空的旅行。
遇见未知的事,遇见陌生的世界,在精神上打开一扇本没有的窗。
也遇见相见恨晚的熟悉,和似曾相识的把酒言欢,此种美妙实难诉诸于言语。
以前读书的感受,更多是前者,以为最省时不费力,能扩充见识的,非读书莫属。
但现在却有进一步的“发现”,其实还可以借此触摸到自身灵魂的更深处。
正是张贤亮这本名为《我的倾诉》的随笔集,使我在读书方面,有了如上的“新”收获。
书名上方有一行小字,写的是“行走天涯的观察,审视心灵的写作”。
我想作为此书的副标题,或者编选的主旨,大概是很准确的。
中国人特别作为文化人来说,尤其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炼。
好像必须要经由该过程的反复锻造,才足以打磨一个丰润的灵魂之躯。
行走天涯的观察张先生随着当代中国发展的艰难历程,他没有侥幸躲过一劫,相反曾遭遇了长达二十二年的劳改经历。
然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品质,或许也是性格使然,最终“熬”了过来,并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除了在文学上的天才发挥,如《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在国际上拥有广泛影响。
还在不断开拓生命更多可能的尝试,比如创建了著名的华夏影视城。
一大批当代影视作品,《红高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等,均在此拍摄。
尽管他多次在自己作品中,提及那段最暗无天日的岁月,且经常作为创作的重要源泉。
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乐观豁达,勇于进取的人生底气,所喷发的巨大能量。
苦难并非是必要的财富,可对于精神富足的人来说,却是比财富更珍贵的财富。
审视心灵的写作阅读此书,无论是他行走天涯的观察,抑或审视心灵的写作,字里行间所彰显的人性温度,绝非用同情二字可以概括。
恰如我在读木心时的感受,是通透,是自我审视、自我拯救的自觉努力,让人肃然起敬,生起无限的钦羡之情。
透过这部随笔集,读者能够看到,在他平反之后东奔西跑的日子,诸多的见闻感悟。
我印象较深之处,如谈到瑞典人对于历史建筑、历史遗迹保护的绝对重视,不得不让人汗颜。
中国人在市场经济的大变革中,是怎样迅速有力地拆毁了许许多多的“旧物”,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
1968年西欧“红卫兵”,与自美国兴起的“嬉皮”颓废派运动汇合,才有了自由城里“不堪入目”的众生相。
不曾想,当时文革的影响,竟如此广泛,居然跨过大洋,在异国的土地上也上演过。
还能读到大量作者的家世“秘史”,牵扯出近现代中国不少的头绪,在个人身上窥见历史、时代的真实烙印。
一本“薄薄”的书,信息量之大,可读性之强,着实叫人意犹未尽。
不但忍不住要去“回味”那些“没有过去”的事,而且有了强烈欲亲见其人的傻傻的冲动。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