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姐姐从上海给寄过来两盒青团,绵软细腻,口感柔滑,把佳佳吃的满口生香,意犹未尽;
今年清明前我带佳佳逛超市,她突然拉住我说:“妈妈,你记不记得以前姨妈给我买的那种绿色的,软软的,里面还有馅的那种吃的叫什么?”但猛然间我还真没想起来,就问她现在超市有没,她说有呢,刚才还见过。
我想那就好办。
结果她一个小屁孩的记忆也很模糊,我推着购物车在零食区来回转了三遍,她才指着一个玻璃柜子里面的东西说是。
走进一瞧,原来是青团。
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的味蕾就被青团的口感折服,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
有着艾草的清香,青绿的颜色,又甜甜糯糯,这小小一枚团子,征服大诗人都不在话下,更不必提5岁的小佳佳了,难怪时隔一年还念念不忘呢。
但是西北超市里的青团长相貌似和姐姐寄过来的不大一样,不仅个头大了一圈,还染上了各种颜色,而且拿在手里硬邦邦的,感觉挺瓷实,这是到了北方就入乡随俗了?
本来觉得比较硬,看起来又觉得不好吃,但因为别无选择,佳佳又特别渴望,就随意拿了几个。
出门佳佳就开吃,刚咬第一口还说:“妈妈,这个虽然捏起来硬硬的,但吃起来还是软软的。”
我说是吗那我也尝一口,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这啥呀!
一口咬下,除了满嘴都是粗糙的粉末感以外再尝不出任何味道,甚至还有一点夹生,一点都没有尽到青团该尽的本分。
我赶紧让佳佳别吃了,可她估计舍不得,还硬着头皮吃了半个,到后面可能实在到了承受的极限了,才委婉的说:“妈妈,这个和姨妈买的好像不太一样。”
为了让她不要有太多负担,我赶紧安慰她说这不算浪费,因为这个青团的质量不好。
一听我放话了,她便如获大赦般的把剩下的都给我了。
看她失望的样子,我就说那我们给姨妈说,让姨妈从上海再买一点给你吧,她这才高兴起来。
回家后奶奶也尝了一口,看表情就知道口感肯定不对,果然吃了一口也放下了,然后问说怎么和以前吃的不一样?
这家伙马上一副心中有数的样子回答说:“我都给姨妈说过了,让她从上海给我再买一点真正的青团。”
三天后我们去取快递,拿在手里就知道还是熟悉的触感。
佳佳迫不及待的捏了一个放在嘴里,飞快跑到厨房:看,奶奶,这才是真正的青团,姨妈从上海给我寄过来的。
奶奶说下次不可以这样,只是零食而已,让姨妈千里迢迢给佳佳寄过来,可别把孩子惯坏了。
我笑笑说不会,佳佳在一旁满足的吃着青团,咬一口,就好像拥有了全世界。
为了生活,我和姐姐天各一方,两年方能团聚一回,对佳佳而言,姨妈虽是亲人,却也是偶然在视频里才能看得到的亲人。
但一个微信发过去,心心念念的青团三天后就到了手上,一个说话算话的姨妈,一个爱着她的姨妈,一个记挂着她的姨妈,就渐渐真实了起来,丰富了起来。
去年的佳佳不过4岁,青团究竟有多么神奇的力量,能在她的记忆中占据如此长久的位置呢?
也许青团只是青团而已。
血脉亲情之间的心心相惜,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