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的观点是:
谁说皇帝不上朝,就一定要亡国,谁说这代的皇帝不上朝,国家就要在他这一代亡掉。所以,这个问题,本身有点逻辑不对。
但是,如果非要说具体原因,那么我只能说,明朝虽然实不是亡在万历朝,但是灭亡的根却在万历朝扎下了。
首先,万历28年不上朝,国家依旧运行依旧的原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明朝的内阁制,内阁制的走向决定了大明朝的最终命运。
明朝就是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这个国家机器的CPU就是内阁,就是整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同时皇帝是国家机器的象征,皇帝本身也成了国家机器中的机构之一,是整个国家机器赖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机构,也就是说,凡事内阁讨论,讨论完之后,皇帝拍板。
随着内阁制的一步步发展,明朝皇帝自己需要费心耗力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多了,更多的是内阁做好处理意见办法,让皇帝去裁决,皇帝嫣然成了国家的总裁,这期间,发展处一个传话的机构——司礼监,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内阁出具的票拟,由司礼监的太监呈交给皇帝,起先,太监负责读,读完皇帝朱笔御批,再到后来,皇帝就不亲自批了,直接改成了司礼监的太监代笔批盖印,而掌管代笔盖印的这个太监就叫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的头头。
因此,皇帝-内阁-司礼监,三方面形成了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循环,这就保障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有人说,皇帝-内阁-司礼监,三方权利互相制约,这不是非常好的吗。其实不然,因为这时候是中国的古典封建王朝时期,内阁以及司礼监的权利都是皇帝赋予的,内阁和司礼监都是向皇帝一个人负责的,而皇帝的权利虽然受到内阁的部分制约,但是并没有到彼此制衡的地步。
明朝内阁制的创制初衷,其实就是为了加强君主的专职集权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不像他老爹一样事事亲为,所以朱棣又设立内阁,内阁首辅其实就相当于丞相的位置,但是谁想到明朝的文人个个都是惹不起的主,内阁竟然变成了削弱皇权的物质存在,到了万历时期,万历十分痛苦于和那些文人纠缠,所以就索性学他的爷爷嘉靖,不上朝了。反正国家大事有内阁撑着,不怕。
其实,除了内阁,还有三个人的重要性,值得一提,那就是万历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冯保和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在万历登基后,母仪天下,参政不乱政,秉国不贪权,为了能稳定朝政,她做了两件事:第一,封冯保为掌印太监;第二,封张居正为内阁首辅。
而冯宝和张居正也在极力的推进改革,张居正任首辅,冯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以说他们两人的搭档,让张居正的改革推进的非常顺利。
事实证明,慈圣太后、冯保和张居正所做的事情非常正确,间接的推动了明朝中兴的“万历新政”,将原本气息奄奄的大明王朝恢复了生气,也给万历后来28年不上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至于国家一下子就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