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略述(4)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4-03-21 09:20 被阅读0次
    儿时的记忆

    虽然我们同胞子妹有六人之多,但由于一个个都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实际上我与哥哥姐姐们见面的机会很少,甚至有点生分。

    听说母亲去世后,最初是二姐照顾我的吃喝拉撒,二姐去新疆后,三姐照顾一段时间。

    大哥是在老家结的婚,可他自师范毕业后就在外县教学,一个月也回不了一趟家。大嫂是大队干部,没时间顾家,也许是不屑于顾家。

    后来又生了侄女、侄子,家里就更显得干活的人少了。

    我记事的时候,三姐去姑姑那里了,原打算在那里也能落下脚。

    当时父亲在木工厂当厂长,厂止设在西党南边一里多地的段庄,干活、吃住都在厂里。我跟随父亲,每天就在厂区里混达,好像还有其他叔叔家的小朋友。

    木工厂一天三顿饭照常吃,也没怎么饿着;最艰苦的时候是三年(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性缺少粮食,饿死不少人;木工厂的情况不算最坏,我吃过用棉籽壳熬的汤菜饭,嚼不烂,卡到嗓子眼咽不下去。

    乡亲们看父亲既当爹又当娘,天天带着孩子上班也不是事儿,就张罗着给说媒。

    前面也曾介绍过几个,父亲担心家境贫困,会连累人家,都给拒绝了。最后碰到一个对方也有困难,同样需要组建个新家度日的,才应允下来。

    继母来我们家时,我才五岁多;她还带过来一个女孩,名字叫小织,比我大四五岁,我叫她织姐。

    家里总共就三间土墙草顶的房子,三辈人一大家子都在一起吃住。

    估计是继母照顾那么多孩子忙不过来,又或许是大嫂本身就嫌弃继母,两人经常生气、吵架。

    没办法,不得不分开过了。老房子留给了大哥大嫂他们一家子住,父亲、继母带着织姐和我基本上是扫地出门。

    祖上信奉耶稣基督,爷爷那辈传下来一个礼拜堂,就在我们之前那栋住房的后面一点,也是三间麦草盖顶的普通房子,不过墙体是用碎砖砌成的。

    这个礼拜堂应该属于大伯、二伯和父亲三兄弟的共有财产,当时对信教活动有限制,就闲置下来当磨方了。和大嫂她们分开后,我们就搬到这里面来住了。

    尽管是拼凑起来的新家,毕竟是个家,我也过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

    门前就是来往行人的通道,也垒不成小院,家里只散养了一头猪和几只鸡。一头猪喂一年可以卖四五十块钱,鸡下的蛋基本都换成油盐酱醋了。

    父亲原先所在的段庄木工厂是公社办的,后来分解到各个大队,不知什么原因,没干多长时间就停业了。

    父亲对庄稼活也了如指掌,木工厂解散后又被大伙推荐为生产小队的队长。

    生产队打下的粮食交交公粮,集体再留点,分到个人手上已经所剩无几了。

    为了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好些,父亲既要安排好公家的活,还得抽空忙自家的自留地。

    最后又把紧挨礼拜堂后面闲置的宅基地也开垦了出来,用土掺麦草打成一米来高的防畜矮墙,围起了一个小菜园,种了满满一园子各种各样的蔬菜。

    起初继母也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她裹着小脚,走路、干活都慢,加上她是前夫死后改嫁过来的,时常遭人冷落、排挤。

    后来继母和父亲一商量,索性不再干集体的活了;反正在家做做饭,喂喂猪和鸡,纺纺棉线,织织土布,做些缝缝补补的事也闲不着。

    农村的娘儿们喜欢嚼舌头,看继母还不到五十就不参加集体劳动了,由原来的瞧不起,反而羡慕、嫉妒开了。

    主粮靠生产队分点和自留地里收些,副食品基本都来自饲养的猪、鸡和小菜园;加上继母勤俭操持家务,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勉强够吃够喝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史略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ht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