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有那么些怪癖。
有一次在大学图书馆碰到同一个社团的一个学长,我对他挥了挥手,示意旁边还有位置。
他对我笑了笑,在我对面坐下。
然后我就看见他从包里掏出一本书,一本白色的A4草稿本,一本记事本,3支颜色不一样的笔,水壶,手机,耳机,依次摆在桌子上。然后把草稿本翻到新的一页,然后把三支笔的笔盖都打开,放在了草稿纸旁边。最后把草稿本和笔放在右边,笔记本和水壶放左边。
我就觉的学长的架势有点像某个高级领导的秘书,正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
若他真是什么领导,在开一个什么会议,我们也会觉的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学长只是来图书馆看一会书而已。
活的久了,总会遇见那么几个有怪癖的朋友。
比如敲代码一定要戴耳机的;比如出门之前一定要照照镜子的;比如上台演讲之前总要自言自语嘀咕一阵的。
怪癖有很多种,像这种,我更愿意把它叫做仪式感。
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那些杀手在杀人之前也总有些奇怪的怪癖,比如杀人之前要焚香,沐浴更衣,然后坐在一个安静的坐在一个密室里,把自己的刀擦洗一遍。
把这些做完之后,就把刀放在旁边,自己则闭目养神,等待行动开始。杀完人之后还得留下个什么东西,跟大家宣布一下:“人就是老子杀的,你有啥意见吧!”
以前觉的这些杀手好帅,那套动作简直就是杀人必备的标准动作。
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仪式感而已。
仪式感在运动员身上是最为突出的,基本上每位运动员都有一套自己的准备流程,就跟宗教仪式差不多,很多人还带着幸运符,有的足球教练一到比赛就要在西装里面穿一件已经很破旧的幸运衬衫。
有人曾经问彭小六是怎样坚持在早上看书学习的。
彭小六的回答则是:“建立自己的仪式感”。
他以自己举例:“每天早起,倒一杯水,然后去刷牙洗脸,中间放“得到”语音,洗漱完成之后喝一杯水,然后定一个番茄钟,开始看书”。
这就好像我们每天早上刷牙,洗脸才能出门一样,习惯了就不需要坚持了。
在《自控力》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我们每做一个决定就得消耗一定的能量,一旦这个能量低于一个值,我们就失去了自控能力”。
而这些仪式感其实是营造一种环境,减少了我们意志力的损耗。
这样我们就不必再去纠结接下去的时间是看电影呢?还是去运动呢?反正按套路来就好。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说,人的行为是可以“设计”的,老鼠看见事物就想吃,人看见椅子就想坐下。
我们的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因为我们经常做,触发器和行为之前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一旦我们接受到这个触发器,我们根本不用纠结做决定,自然而然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做。
也就是说,仪式感其实是一种信号,告诉我们的身体,好,接下去该看书了。
番茄钟之所有有效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只要设定了一个番茄钟,就是告诉我们的身体,接下来的25分钟我们要专心干活,不能分心。
对于仪式感,高手往往们深谙此道。
比如乔布斯总是黑色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扎克伯格总是套头衫,里面是固定的T恤衫。
有人问扎克伯格问什么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扎克伯格是这样回答的:
我现在处在一个特别幸运的位置,每天起来都能为超过十亿人服务,如果我把精力花费在个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上,我会觉得我并没有在好好工作。
高手们的生活就像是专门“定制”的,既然做决定要消耗意志力,那我就把意志力留给关键的事情,小事全都走流程。
怎样的流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一套流程告诉我们的身体接下去该干什么。
比如有人喜欢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写作,按固定的流程开始写作,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素材的收集,文案的修改,文章的结构上;有人喜欢在固定的时间换好衣服,带上耳机去跑步;有人喜欢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开始背单词。
在《坚持,可以养成的习惯》里提到了一个习惯养成的秘诀,就是刚开始养成一个习惯的时候,尽量把时间,地点,方式这些环境因素固定,比如每天晚上8点,绕小区跑两圈。
这样我们就不用花精力去考虑,什么时候去跑,会不会太晚了,去哪跑,迷路了怎么办这些问题,直接按流程去跑就行。
在影视中,只有那些顶尖的高手,才会有自己标准的流程,而小喽啰是不需要在意这些的,该吃吃,该喝喝。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