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踏马说李白怀才不遇

作者: 梨涡小篆本尊 | 来源:发表于2017-10-26 00:42 被阅读0次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近,我按照课标的要求,给学生们讲李白《行路难》的第一首。为了讲好这节课,我对着教参下了一番功夫去备课,结果发现这首诗是李白写在天宝三年,被皇帝唐玄宗“赐金还山”(就是免官再把他撵出长安)的时期。李白为此内心愤懑,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同时又倔强地表现了他的坚强性格与乐观心态,若有机会,定当长风破浪,横渡沧海,争取实现自己的抱负!

话题来了,李白有啥抱负呢?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这是26岁的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里,以游戏的口吻表达自己凌云志向的证明。文中的“管晏”乃是先秦名相管仲、晏婴;“陶朱留侯”则是越国功将范蠡与汉初谋臣张良。李白在毛头小子的年月,已然立志成为辅佐君王,建功立业,实现天下大治之后退隐江湖的一代名臣。称得上理想远大,然而他连唐朝的公务员考试都没参加过。

想当官,你还不考公务员。纵然放到现代,似乎也是说不过去啊!

李太白不按照常理去出牌。人家有任性的资本,也有说不出口的无奈。我们下面一条一条来分析:

李家家境优越,祖上藏书颇丰,李白在优秀的家庭氛围影响下,“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未成年即可出口成章,文学创作更是让人们刮目相看。何况李白爱好舞刀弄剑,经常找人比试。“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掐吴鸿。”文武双全、体力充沛,就是去考武举人,相信也是没问题。可惜,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按照唐朝律法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此外,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有相关的文献记载:“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周朝以来,漏于属籍。”有传言说李白的先祖乃获罪之人,仅是这一项便已断送了他的政审之路,所以,李白报考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不够,他没有走正规仕途渠道的可能。

其次,以李白的能力,若考科举,也未必能够出类拔萃。

唐朝科举考试分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是以死记硬背的儒家经典为主,考试是先帖文(跟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再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考试合格叫及第。相对不算难。难的是考进士。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等同现在的申论),还有“对策”(考时事政治问答),最后考“经义”(默写古文)。诗、赋均是要求文辞华美,音韵和谐。诗歌必须对仗工稳,赋则要骈骊顿挫。对策考题多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教育等内容,都是十分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要求考生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除了考题有难度,应考人数非常多,录取名额非常少(据统计,整个唐代290年间,共出6000多位进士,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在十几到三十人之间),很多人考到白发苍苍都不能中举。

就算考上了进士,也未必能被朝廷重用。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初唐官吏奇缺的阶段,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贞观以后,随着教育的大为普及,官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制度的缺失,带来了举荐不问德才、只看利益关系的钱权交易。比如天宝六年的科举考试,一个上榜的都没有。因为主考官乃是奸相李林甫,他把持朝政、任人唯亲。纵然才华横溢如杜甫,也在考试里名落孙山,含恨而归。

李白,他在朝廷里的人脉极其有限。首先他与李林甫搭不上关系,其次他也和杨国忠之流玩不到一处。李白深知自己的短板,另辟蹊径,走了一条令无数人目瞪口呆的捷径,即利用各种途径,把自我品牌化,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位用钱用广告,把自己包装成功、营销成功的天才文人。

李白算得上大唐历史里最早走商业化的读书人。他有点类似现在各大微信公众号的写手,一言不合就开车,籍此狂赚打赏与广告费。对比杜甫天天皱着眉毛苦着脸忧国忧民忧社稷的做派,李白玩出了大唐富二代豪迈奔放、仙风道骨的贵族气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不就现在的宝马,千金裘不就现在东北娘们最喜欢的貂儿。李太白时不时在自己的文字里炫富,一个心情涌上来,可以卖宝马卖貂裘地去换酒,所谓“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简直是把奢侈品进行大贱卖。相对比,杜甫没这么烧。他一辈子都穷,一辈子都需要斤斤计较。他喝的酒一斗才卖三百钱,“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所以杜甫一辈子都没机会与李白比肩。李白通过炫富,证明自己品味不俗。起码他在《赠张相镐》中称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有人信了。恰恰李唐王室也认为他们是李广的后裔。在有名声、有家底、有才华、爱交际的基础上,李白迅速组建了高质量的朋友圈,同时利用朋友圈扩散自己的影响力,引起达官贵人们的注意,再通过诗歌酬答与他们进行感情培养,进而把人脉拓展到中央去。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李白全集》收录1010首。有将近700首都是酬答送别的诗歌。“秀才人情纸半张”。唐人爱以诗相酬。通过互相赠诗,一可培养感情,二可展示才华。如开元二十二年,李白见到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兴奋言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有提携后进的好名声,李白作了《与韩荆州书》,一边称赞韩老爷,一边毛遂自荐。被拒绝之后,他毫不气馁,到了长安,迅速挂上卫尉张卿,通过他向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献了诗。诗里,李白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引起了她的注意。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胞妹,她成为了李白步向唐玄宗的一条重要通道。

有人说,李白被唐玄宗召见是他的名气太大,以至于天子都喜爱他的文辞,甚至产生了仰慕之心。李白进宫朝见皇帝,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简单说就是很隆重地招待了他,还叫人搬来七宝床,请李老师坐上去。再由皇帝亲自给他夹菜盛饭——待遇到了这个程度,恐怕已是古代文人的最高享受。二人交谈结束,唐玄宗重用李白,让他当了翰林待诏。李白因此一步登天,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成功当上官的李白并没过上舒心顺利的日子。他着实有着非凡的文学才华,却没有该有的政治才干。相对比他与权贵们的诗歌酬答,真正的朝野共事让他这个未经过基层磨砺的御用秘书束手束脚、备受孤立。李白为此在《玉壶吟》中抱怨:“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中又说:“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而且他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没啥突出贡献。除了起草了一些国家的重要文件,诸如《出师诏》、《和番书》等。后来唐玄宗给李白的工作总结打了不满意的批语“非廊庙之才”,就让他回家去了。

这期间还颇有对李白不利的传言沸沸扬扬。比如他让高力士脱靴而结下的梁子,他拿赵飞燕与杨玉环对比而引发出杨贵妃的猜忌;比如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形容的:“(李白)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告,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可能是翰林院同事们集体向皇帝进谗言的情况……种种种种,都说明了李白从未怀才不遇过,而是他的性格、他的能力不适合官场,不适合从政,更不适合走出他精神的王国,见识残酷的权力博弈圈罢了。

相关文章

  • 谁踏马说李白怀才不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

  • 雪寄古

    长风古道思故人,马踏尘扬俱无痕。李白难逢今日雪,不知关外何色深

  • 时代的弃儿 历史的宠儿——自由放纵和儒家传统挤压下的悲情诗圣

    记得当年的语文课本里,读到的最多诗句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的狂放不羁自不必说,杜甫的悲天悯人、怀才不遇也却是能让人感...

  • 愿所有的怀才不遇都是不够努力造成的

    马云说他没有见过真长的怀才不遇,所谓的怀才不遇都是才能不够,才没有被人家重视。我希望他说的是对的,所有真正有才华的...

  • 拟《游子吟》

    吟老树、昏鸦 现西风、廋马 马蹄西踏 孤单了谁的背影 踏乱了谁的牵挂 苦了红颜 羡鸳鸯戏水 叹年少浪漫 摸了红装 ...

  • 你要光明你就自己去造

    李白在怀才不遇中愤懑感叹世道的不公,写出了《将进酒》,柳宗元在怀才不遇中寄情山水周游永州写出了《小石潭记》...

  • 情商智商

    贵人相助还是怀才不遇 学习好智商高,不好锻炼情商和逆商 未来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 马云说:怀才不遇,我不相信有这样...

  • 怀才及遇与不遇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话多自我,主动,豪迈,而怀才不遇,却充满了窝囊劲与猥琐,甚至可怜,要遇谁呢?李白假如被唐皇所遇,...

  • 《踏马》

    行别在山前,卿卿问归期。 春风解春愁,杨柳迷柳岸。 不知二月春风短,羽脉摇曳发恨晚。 可笑情长,送目、君掩不成声…...

  • 踏马

    【文】风无情777 踏马。累。无情无绪。生活继续。 文/吴文英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踏马说李白怀才不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ch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