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似平淡,却又千变万化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偶遇某一个人,或偶然看见某一件事。那偶遇或偶然,出乎我们的意料,说不定会突然给我们一个惊喜,让我们捕获一些人间故事,融进我们的作品之中。
生活看似很平淡,但每一天都会有新鲜的事儿,或新的人物,让我们目不暇接。在生活中,也必有某个人,某件事,让我们开心或烦恼,触动着我们的思绪。如果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强,就尽可承受,将它接受下来,再缓缓回想和体味时,就成了我们写作的素材。
我们多接触一个人,便能多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性格,对人生,对生活,也就多了一些感受和体验。对于写作者来说,在有了表达能力之后,读生活这部活书,是比躲在书斋里读古书更有益的。
只要我们常常如此去观察,去捕捉生活信息,去想象,去构思,将芸芸众生的一些故事片段,融进自己的读书所得,与生活阅历糅合,当作创作的素材,记在纸上,或储于脑海之中,对我们的写作来说,自然就有了活水,有米可炊了。
我们的作品,来自现实生活,那些人物故事,既有我们的亲友,也难免融进自己的影子,而太多数却是陌生的人们,被我们的灵魂所引入。真可以说那作品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我相信,我们的文友用心写出来的作品,概莫如此。
以“我”为第一人称的作品,如果你真以为那必定是作者自己或所认识的人,真做过的事,那又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了。那岂不成了笑柄,让人嘲讽,让人欢喜让人忧?如果都对号入座,哪谁还敢放胆去写作?
生活,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方法,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各种谋生手段,市井,乡村,人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一个作者应当留意观察,思考和叙述的。
事无所谓巨细,就看你从那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如何体验,从那个角度落笔描写。写得浅或写得深,全在于你能否观察入微,有无悟性,叙述是否详尽。你自己感悟最深,就愈能感动别人。
人类的一切活动,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由各式各样的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
作者构思,想象,联想的空间无限广阔,而个体的实际生活环境,却如一口井般狭窄。你服气也好,不服气也好,那怕你心比天高,每个人的生活都难免有局限性。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个人的阅读范围也如此,受文化环境、家庭生活、工作压力,不同专业或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自夸的话,真正能博览群书的有几人?
人处僻壤,或都市一隅,只能凭读书看报,旅行,到处走走,接触更多的人,与人交往,跟人海侃,才能知道天地人心,了解更多的世事。
一个作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获取了大量的信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才有综合分析、构思想象的可能。
有了这个生活基础,有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写,耐心地写了。
写作的过程是很奇妙的,面对一叠空白的稿纸,或者手机、电脑荧屏,我们一旦写下第一个字,其他词汇就会很自然的涌出来了。写完这个片段,那个片段又在脑海中浮动起来。这种快乐奇妙的事,也只有不辞劳苦,长期练笔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箴作诗者》,细细琢磨一下,就明白了:
倚马休夸速藻佳,
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
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
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
修炼多从苦处来。
修炼多从苦处来(写作札记)吴鸿勇
2018年8月3日,时在遂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