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到了一些借钱相关的话题,有一些感触。
这里,参照人品的定义(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对借品作一个定义:指个体在借东西或借钱过程中,对物权人/债权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可以看到,借品是包含于人品中的,借品从某一角度来说,也能够反应人的部分人品。从定义上看,人品、借品仅仅是两个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特征或倾向的名词,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因此,我们还需要在这两个词前面加形容词“好”、“坏”来描述一个具体的人的品行。我们是社会性的群体,因此,好的人品和借品是社会交往所必须的,也是社会秩序稳定所必须的。

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就直白的说明了,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下次再借的时候,别人才会乐意借。这其实就是告诫大家借品要好。然而,当下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个告诫,也不珍视自己的借品。大家苦此久矣,所有才有了“借钱的才是大爷”这样直白通俗的吐槽。吐槽的就是这样的一类人:借东西之前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各种承诺。借东西之后,态度傲慢,主动还是不可能的,能拖则拖,催都催不动。

其实大家反感并不是他们还不还得起的问题,更多的反感借钱后,依然傲娇,高高在上的态度,也就是那些人的借品。倘若真的困难,借的钱真的暂时还不上,好好的和别人说明白,结合自己的状态,定一个自己能够还得上的时间,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能够借钱给的人,肯定都是关系较好的人,好好的说别人自然也能够理解难处。而不是每次都敷衍别人说下周、下个月。过了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都不见还。催多了显得小气,不催又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况且钱/物本来就是人家的,按理说,尽快还钱/东西是借东西的人应尽的义务,都不应该要别人如此卑微的催促。在低谷、需要的时候借钱借物给你是人家的情义,并不是人家必须要尽的义务。

笔者曾有一个老乡。那时候笔者刚到北京上学,人生地不熟,因此见到老乡倍感亲切。一起玩过几次,熟络之后,老乡便说家里有困难,想向笔者借钱周转一下。其实,当时笔者有点疑惑,为什么他不向自己的同事、工作了的朋友、亲戚借呢,而是要找一个在读的穷学生借呢?但是老乡一直说家里有事急需,显出很着急的样子,并多次保证下个月发工资,立马就还。因此,笔者便把当时身上攒的5000全部借给他周转了。但是事情并不像承诺的那样发展,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都不见还。一开始,笔者都不好意思催促。但是5000块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还是挺多的。后来实在是不见要还钱的迹象,笔者才费劲脑筋想了一些理由,委婉的询问他是否还记得借过的钱,是否可以还了。非常的委婉,还担心伤到他的自尊。几次催促,但是每一次都说下个月下个月。后来催的次数多了,才每次给4,500元。给了一次之后,又要等上两三个月,再多催几次才又还一笔。大一借的钱,大四快毕业了才还完。后来,其他老乡和笔者吐槽,笔者才知道,原来他同时还欠了好几个老乡的钱,说辞与做法都相近。甚至还欠着前女友一大笔钱,但是却把人家拉黑了,前女友根本找不到他。听到这样的消息,笔者倒是“庆幸”,他没有把笔者拉黑了,虽然还的慢一些,终究还是还完了。其实作为老乡,互帮互助也是应该的。但是具体什么困难,也应该要告诉大家,大家才能理解。然而这个老乡总是模棱两可,大家都不知道他借的这些钱到底用到了哪里,他到底又有什么困难。此外,到底“下个月”能不能还,也好好说清楚。能还就能还,不能还就说明原因,而不是每次都用下个月来敷衍。尽管后来,这位老乡又多次找笔者借钱,但是笔者已经没有“闲钱”借给他了。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借品好的人,就算你一时还不起,但是大家也愿意帮助。但是借品差的人,会让帮助的人体验非常不好,不愿意再帮助你。
有人说“结束友情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彻底的一种是借钱不还”。足见大家对借钱不还的态度。其实应该珍惜每个愿意借你钱/东西的人,他们是真的视你为朋友的人。但是倘若你借品不好,那就是让你们的关系终结于几块钱或者东西上了。人生难得朋友,那样就实在是可惜了。因此,做一个借品好的人,信守承诺,好借好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