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
作者:李雪
这本书让我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看见就是爱。
原文: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也许孩子头脑里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他心里体会到的却是一份恒久的孤寂。
解读: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自己和孩子再长大一遍的过程。我们在童年时,没有成长好的性格缺陷,都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展露无遗。
我曾经在琦宝2~3岁的时候,因为他想要买东西的欲望而折磨到崩溃。在他那个年纪的时候,对所有的一切都很好奇,路过商店门口,总是忍不住要去看看,然后看见什么都要买。不买给他就撒泼打滚,多久不买,他就能闹多久。下了好多次决心要戒掉他这个毛病,但最后投降的人都是我。因为这件事情,我还有着深深的挫败感,感觉自己为什么连一个小孩子都教育不好。
后来学了心理学家庭教育,才明白,这确实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只关注了他撒泼的过程,却没有关注到他为什么会撒泼。在孩子的世界里面,他想要的只是这个玩具,但父母拒绝的不仅仅是这个玩具还有他的情绪。
情绪没有得到处理的孩子,与父母的链接是断开来的,真正让他伤心的,可能并不是我不给他买玩具的这件事情,而是我没有真正的看到他的情绪,并给予及时的处理。
后来一段时间,他想要什么,我都痛快的满足他,但不再允许他重复购同样的东西。在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他开始讲点道理。于是在4岁生日的时候,我跟他说,你已经长大了,从此以后,不能天天买玩具了,只有在生日,六一,和过年的时候才可以买玩具了。他居然很轻松愉快的就答应了。
虽然之后,他也曾要买玩具,但我一直坚持这个原则,他也就渐渐的向这个原则靠拢了。
当我看到了他的情绪,并及时的给予了他满足。我们之间又重新建立了连接,他能够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当我们之间有了连接之后,我再去设定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了。
孩子最恐惧的并不是我们不给他买玩具,而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我原本打算看完了整本书再来写,但是这本书需要写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我想一段一段的来写。今天就先写了这里了。下次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