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地记得,高三班主任在高三刚开学的时候,让我们思考“你读高三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他当时让我们用一张纸写下自己的回答。有的同学写了“为了考大学”,有的写了“为了读书明理”,而我什么都没有写。
因为我那个时候觉得,我找不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读高三”的理由。我觉得,什么理由都不好,什么理由都不足够。
直到现在,我的高三过去了三年,我都没有想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去深究一件事情的意义,是最没有意义的。读书的意义也是如此。
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时候说,希望在座诸君在校,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他还说,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倘若潦草塞责,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其实是自误也。
辅导员在大一的时候跟我说,他完全不指望我们学校会教给我们什么知识,学校让我们待在她的怀抱里四年,只想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一心一意为之践行,而我们所学的专业课,只是为了让在社会里走投无路的我们,可以有门技术混口饭吃,仅此而已。
今天我给你一张一块钱报纸,你认为这只是一张废纸,那么它对于你的价值就是零,你用它了解了今天的时事,那么它的价值就值当天的一块钱,倘若你不仅用它来了解时事,还以这些事写了一本书卖了一百万,那么这一张报纸的价值,就是一百万。上学也是如此。
你无法去批评老师课堂的好坏,因为那些课堂真的太不值钱,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就是今天那一块钱的报纸,甚至一块五都不到。有人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有人得到了一块钱,而有人就得到了一百万。
你说你最后只得到了五毛,是因为老师课堂太空洞乏味,我只能说你天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说起上大学能带给我们什么这件事情,还会有这么多人有不同声音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里待了三年,变成了老油条的我,早已习惯了靠自己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因为自己天资愚钝,而老师又要保证讲课速度,所以我老实说,我很少完全听明白或者听进去老师在讲什么,大多数时候都要课后翻书或者请教同学。
我在期末考试之前喜欢写笔记,把书上的内容和要考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其实相当于一份浓缩的重点。会有一些平时上课见不着面的同学来问我要笔记。
大一的时候我还是相信他们“考前背多分”,但是后来我发现,他们靠一两周所掌握的东西,和你一个甚至是半个学期所掌握的东西,是不能一拼的。毕竟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周过不了考试。于是后来我就很心安理得地把重点给他们,然后在心里默念一句:“考得过算我输。”
梁启超在清华的演讲时提到,为学与为人本就是一样的,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这一周我们班级参加系里的篮球赛,作为三年都没有出过线的我们,在今年也是毫无意外的输了。可是在赛场边上,我突然间明白,也许我们真的三年都无缘奖杯,或者说我们完成大学四年都无法成为一个十分理想的人。
可是我们应该明白,脚印是自己走出来的,而学校只是人生海洋上推波助澜的而已,她并没有我们说的那么不堪,当今的大学生也不仅仅会咸鱼而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离梦想那么远,我们还要做的,只是遇到困难,想到的是休息,而不是想到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