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827949/691ed0896194e9cc.jpg)
绝大部分前辈在注解这一卦时,都说这是“教育之道”。然而,我怎么读,也读不出教育的味道,反而觉得是藐视的指责。单从卦辞上就有这种感觉:“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哪里像一个长者谆谆教导后辈的语气?完全就是高高在上的训斥嘛!试问我们平时遇到解不开的结去向“大师”求卦,哪个不是再三询问呢?一般来讲,你不三番五次求“大师”,“大师”还懒得告诉你呢!难道日常生活中不是这样吗?
如果把“童”理解为幼童,再怎么“万物类象”,也跟经文上的“刑人”、“桎梏”、“纳妇”、“取女”联系不上啊!这不得不让我怀疑,通行本《周易》对此卦的解释过于牵强。
前面在解释“屯”卦的那篇文章中我就说过,在商周时期普通人是不大可能去占卜的,只有贵族才有这能力和权力。筮者用这种口气说话,对方明显不是贵族,地位应该很低。因此,对于这一卦的解释我有不同看法。我们还是回到蒙卦的卦爻辞中,去掉吉凶判断性文字就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包蒙,纳妇,子克家。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
困蒙。
童蒙。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是不是很像一个人在用略带瞧不起对方的训斥口吻对另一个人讲话?让我们尽可能回到商周时期的语境来重新解释一下这段文字。(这是本人研读古代典籍遵循的原则之一。以下汉字注解均来自百度百科、百度汉语、说文解字、康熙词典等,不感兴趣的可以一掠而过。)
童(tóng):本义:男奴仆。男有辠曰奴(辠zuì,同罪。犯法也。是罪字的本字。秦始皇以辠似皇字,改为罪。),男曰童,女曰妾。
发(fā):本义:射发,放箭。此处当作开启,启发解。
蒙(méng):本义:草名。此处蒙即蒙昧。
发蒙:启发蒙昧。如:发蒙解惑、发蒙振落。
利用:以利而用。
渎(dú):本义: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亦指轻慢,对人不恭敬,亵渎。
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包(bāo):本义:裹。 动词:用纸、布等裹东西
包蒙:指愚昧。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纳(nà):本义:丝被水浸湿。
妇(fù):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礼记·曲礼》。
纳妇:娶妻。
子:本义:婴儿。古人称子兼男女,现专指儿子。
克(kè):本义:胜任。
勿用:应为“甮(fèng)”,古同“甭”。
取(qǔ):通“娶”。
夫: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躬(gōng):本义:身体,多指自身。可理解为自由之身。
困(kùn):本义:废弃的房屋。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周礼·地官·禀人》。
击(jī):本义:敲击,敲打。
御(yù):本义:驾驶车马。引申为抵挡,防御,抵御。
寇(kòu)本义:入侵;侵犯。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蒙卦,记录的卜筮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年轻的男性奴仆机缘巧合,有缘得见大祭司,苦苦哀求大祭司为他占卜。想问问自己能不能随军攻打别国,靠立功恢复自由之身。大祭司虽然很不愿意搭理他,但出于某种原因还是答应了。然后告诉了男仆卜筮的结果)。
不是我求你这个蒙昧无知的奴仆,是你一再恳求于我。这一次我可以告诉你,但是你若是左一次右一次的就一个问题来找我占筮,是对本大师的不恭敬,是对神灵的亵渎,我就不会再告诉你了。
看在上天的份儿上,我可以启发一下你这个蒙昧的男仆。国家要发展,需要利用你们这种充服劳役的受刑之人的,但是用你们需要给你们佩戴脚镣和手铐,限制你们的自由。这样才不会乱套,所以你要接受现实。
憨包啊!你还是赶紧讨个老婆吧,找个女人来管家,女人都比你更能够胜任。
大祭司犹豫片刻,态度突然来了个大反转:算了,算了。你还是甭想着娶媳妇儿这事儿啦,她要是看见你是个带着铁链脚镣、手铐的役夫,都没有个自由之身。还愿意嫁给你吗?
愚昧的役夫啊,你要吃少吃,要房没房,连基本的吃住都成问题,你还想啥?癞蛤蟆别总琢磨天鹅大腿肉!
无知的奴仆啊!
有必要狠狠地敲击振聩一下你的蒙昧无知了。你不要想着跟随部队去做一个征战沙场,抢夺地盘的侵略者了,妄想着立军功恢复自由,你没那种命的。还是老老实实做一个役夫,帮着抵御外敌入侵可能你还能起到那么点儿作用。
这其实完全是一则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至于最后有没有逆袭,不得而知。但主人翁勇于尝试的精神,完全值得后人学习、歌颂。但是站在《易经》原作者的立场上讲述,就完全换了一种口吻,加上毕竟不是历史记载,不是小说风格的描写,使得后人无法知道个中原委。
故事前因应该是某国战败,将士皆沦为敌国奴役,这原本也是当时的传统,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像战神白起那样坑杀40万大军的(此处不讨论白起出于何种考虑做的决定)。多半还是与都其杀了,不如把年轻力盛的人带回去当奴隶为自己充当役夫来的划算,至少不会落得个“杀神”骂名吧。
他们之中有一位“士”,不甘于一辈子就做他国奴役,了此一生(至少不是普通的炮灰级别大头兵,因为祭司卦辞中用了“纳妇”这个词,《礼记·曲礼》曰: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更何况他知道寻求占卜问前程,且有胆量逾越等级制度去尝试,至少说明此人认知水平高于当时的“小人”、“野人”。)。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前途寻找出路。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求神问卜,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足为奇。于是才有了某大祭司记录下来的“蒙”卦卦辞。而且很明显,记录的形式能找到《诗经》风格的影子。
敬请期待“需”卦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