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读书读书志
菩提树下的青春——读韩国文学《亲切的福姬》有感

菩提树下的青春——读韩国文学《亲切的福姬》有感

作者: 槭言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09:19 被阅读98次

     

    菩提树下的青春——读韩国文学《亲切的福姬》有感

      在寂静的黑夜中合上《亲切的福姬》,思想却仍在风中翻飞。读罢全书,《那个男孩的家》最令我印象深刻。

      师妹搬家的消息,让“我”有缘重觅故居芳踪,故居所在的街街巷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那些倔强伫立的古朝鲜式瓦屋,依旧散发出厚重古朴的历史气息。置身旧地,“我”在内心的驱使之下,开始下意识地追寻逝去的青春记忆,“那个男孩的家”就出现了。高大的菩提树立在那儿,厚实的碧叶,累累的红果,“我”沿着记忆的小河溯流而上,过去的岁月便袭上心头——年少相遇,乱世相恋,再到遗憾分别。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看到了这句话:“一位面如冠玉的青年在那茂盛的绿荫下好梦安然。”这场景多么美好!让我浮想联翩。“面如冠玉”的青年和“如珠似玉”的少女,就这样展开一段浪漫的故事。“蓝莹莹、昏蒙蒙的电石灯”下,一碗热气腾腾的鱼饼串,青年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念着诗,眼睛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耀;冰冷漆黑的剧场,青年把手套小心翼翼地套在“我”的脚尖,让“我”尝到“被捧在手心里”的甜蜜;姹紫嫣红的五月,留声机一遍又一遍地放着《菩提树》,音符如泉水叮咚作响,高大的菩提树张开浓重的绿荫,为这对恋人遮去耀眼的阳光……我原以为,故事会像韩剧一般浪漫收尾,二人相守到老,永不分离。

      可是战争不允许人们拥有这样的奢侈。大家小家都支离破碎,人们失去亲人,流离失所,忍饥挨饿。可不论何时,遭罪的总是苦难大众,上流社会仍旧在战火中歌舞升平。青年和“我”流连在明洞辉煌的灯火中,如飞蛾一般享受着奢侈的自由。战争逼迫着孩子们一夜之间长大,但他们的内心还是如同受伤的小兽,脆弱而压抑。没有舔舐伤口的力量,那些伤疤便化作了铁丝,一圈又一圈,直到缠绕成牢笼,密不透风,压得人喘不过气。这种痛苦,以享受奢侈和“不懂事”为出口,如同决堤之江,一发不可收拾。

      青年为了满足两人的物质需求,一次次地向老母亲伸手要钱,胡搅蛮缠,让老母亲的腰“弯成了角尺”。“我”却默许着这一切,无动于衷。“我”对奢侈的向往,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不仅仅是小小的虚荣心作祟。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吃饱穿暖,这样一个基本的需求都难以满足。这时,只有经济的富足才能给人以安全感。就如同文中所说,雄鸟建成坚固美观的巢穴,才能吸引雌鸟,“我”最后“弃”青年而去,并不是嫌贫爱富,贪慕虚荣,而是本能所求。“我”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心底有一种隐隐的恐惧,惧怕“我”与青年用“爱”筑起的巢,经受不起狂风暴雨的摧残,迟早有一天,会再次破碎。

      而青年,他埋怨老母亲,“想享受什么孝道而等着自己”,一次次向母亲、姐姐伸手要钱。放到今天看,这就是一个十足的“不孝之子”。可我不想就这么解释他。“投北分子亲属”和“负伤退役军人”这两个矛盾的身份,对他两面夹击,让他也变得矛盾起来。大哥一家和父亲一齐北上,他却懵然不知,受征从军,又在战火中受伤。等回到家中,只见空荡冷清的房屋,白发苍苍的老母,多么凄凉!即使书中没有详细的描写,我也能想象出,他在枪林弹雨中的恐惧,得知骨肉“生别离”时的孤独与苦痛。这些痛苦压抑着他的内心,让他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来,以“不懂事”掩盖内心的脆弱和孤独。

      两人的爱情,更像是在大雪纷飞的寒冷冬夜中,抱团取暖,互相治愈内心的伤痛。他们最后的遗憾分离,让我不禁想到了《假如爱有天意》这部电影。珠喜和俊河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俊河在战争中失明,骗珠喜自己已经结婚,那种成全与牺牲,让人心酸落泪。假如没有战争,他们之间的重重阻隔,又算得了什么呢。战争让人们家破人亡,连过一个安稳人生,这样简单的愿望,都成了镜花水月的奢望。战争中的爱情,更是像凄风苦雨中的花朵,饱受摧残与考验,大多夭折,化成一条条无法愈合的伤疤。即使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故事中的“我”,依旧无法忘怀,回忆起来,月色似乎都带着凄凉。

    翻看着《亲切的福姬》,看着作者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就像开启了一坛老酒,年代久远,愈见其香醇。年轻的活力让人们不安躁动,厌倦了听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时代发展得那样快,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刻下了年轮,他们的思想也渐渐落后于时代的浪潮。他们的故事,渐渐被人遗忘,在人们眼中变得久远而陌生,甚至是散发着淡淡的霉味儿,让人不愿靠近。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是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过明媚的青春时光,在那动乱的年代,不知发生了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

    菩提树下的青春——读韩国文学《亲切的福姬》有感

      “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这是饶平如老先生的一句话。不离不弃,相伴一生的妻子先他而去,半年时间,他无以排遣,每日睡前醒后,都是难过。他开始学钢琴,弹妻子最爱听的曲子——《魂断蓝桥》,开始用画笔记录下他们的点点滴滴——《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就问世了。“白石为凭,日月为证,我心照相许,今后天涯愿长相依,爱心永不移”,60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蒲苇可能断裂,磐石也可能转移,那种穿透了时光的相守与执着,全部来源于两颗“不移”的真心。

      不同民族的文字,是不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播种于文化的土壤,生根发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林立于文学的密林,比肩而立,相互致意。我穿梭在文学的密林中,突然发现,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韩国文学,都有着那个闪闪发光的内核——人,那些文化符号下蕴藏的,是人性与真情。想到这里,我合上书,望向窗外的黑夜,如获至宝,欣然微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提树下的青春——读韩国文学《亲切的福姬》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wejftx.html